2022.4.5 周二 多云 21-9度
今天是清明节,清明时节雨纷纷——虽没下雨但大多数是灰蒙蒙的,多少展现了人们凄迷纷乱的心境,半是感伤,半是迷惘。
清明节,又称踏青节、行清节、三月节、祭祖节等,节期在仲春与暮春之交。清明节源自上古时代的祖先信仰与春祭礼俗,兼具自然与人文两大内涵,既是自然节气点,也是传统节日。扫墓祭祖与踏青郊游是清明节的两大礼俗主题,这两大传统礼俗主题在中国自古传承,至今不辍。
清明节,是中华民族最隆重盛大的祭祖大节,属于礼敬祖先、慎终追远的一种文化传统节日。清明节凝聚着民族精神,传承了中华文明的祭祀文化,抒发人们尊祖敬宗、继志述事的道德情怀。扫墓,即为“墓祭”,谓之对祖先的“思时之敬”,春秋二祭,古已有之。清明节历史悠久,源自上古时代的祖先信仰与春祭礼俗。据现代人类学、考古学的研究成果,人类最原始的两种信仰,一是天地信仰,二是祖先信仰。据考古发掘,广东英德青塘遗址发现了万年前的墓葬,是中国年代最早的可确认葬式的墓葬,表明上古先民在万年前已具有明确的有意识墓葬行为与礼俗观念。“墓祭”礼俗有着久远的历史源头,清明“墓祭”是传统春季节俗的综合与升华。上古干支历法的制定为节日形成提供了前决条件,祖先信仰与祭祀文化是清明祭祖礼俗形成的重要因素。
忆先人 寄哀思
每逢清明,大家内心深处都有着一份对已故亲人和遥远故乡的思念。清明扫墓,即为“墓祭”,意为对祖先的“思时之敬”,此时,各地的人们纷纷通过扫墓祭奠的方式来缅怀逝者,寄托哀思,让我们在追忆中拭去心伤,心怀感恩继续前行。
寒食日 青团绿
我国传统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最开始是一个很重要的节气。清明一到,气温升高,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后来,由于清明与寒食节的日子接近,而寒食节是民间禁火扫墓的日子,逐渐就合二为一。青团作为清明节的传统食物,已经被广泛推崇,作为春游小食也是不错的选择。
春色浓 万物兴
清明节最具代表性的习俗有插柳、踏青、放风筝,其实都是人们与阳春物候的快乐互动。此时新绿入眼、春风送暖、体感舒适,正是冲淡哀思,亲近自然、欣赏春光的好时节。
青团的祭祀功能早已淡化,而成为纯粹的时令鲜食。清明节前后,艾草的生命力最旺盛,人们用艾草来制作青团,也有用小麦草、浆麦草等其它绿色植物来制作。
古往今来 不时不食
青团是江南春天的时令食物,和北方人立春时吃春饼“咬春”类似,江南人管春天的第一口青团叫“尝春”。清代诗人、散文家袁枚在《随园食单》中这样描述青团:“青糕、青团,捣青草为汁,和粉作粉团,色如碧玉。”从中医角度来看,艾草有平喘、消火、抗菌、驱寒、除湿等功效,小麦草的汁有去油解腻、消食降火的功效,都是适宜当季食用。
岁月流转 初心不变
青团在岁月流转中占领了南方大部分地区,成为江苏、浙江、福建、江西、安徽等地春天的共同期待。不同地区的青团有不同的变体和叫法:在上海、苏州一带,人们依旧管它叫“青团”;南京人则将其唤作“春团”或“清明团”;到了宁波,当地人管它叫“青麻糍”;在温州,则被亲切唤作“清明饼”;也有地区管它叫“粑”,如成都的“叶儿粑”,以及安徽的“蒿子粑粑”;此外还有江西人口中的“艾米果”,绍兴的“清明馃”。
饮食南北 甜咸之争
甜口的馅儿一般是豆沙、黑芝麻、莲蓉之类,也是大多数人比较习惯的经典口味;咸口基本上是应季的春笋、荠菜、马兰头、菌菇等时蔬,还有肉丝、咸菜等。青团虽好吃,不过消化不良、胃动力不足的人食用要控制数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