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估值的基础
企业存在的商业基础是为股东创造回报,因此企业未来回报的正现金流是所有估值的基础,一切没有盈利预期或者可预期的盈利模式的BP都是耍流氓,都是讲故事。
不论天使投资、VC和PE投资者包括企业创业者都是希望企业成长,为全体股东创造价值,这一点上双方是没有分歧,会有双方谈判、博弈、妥协,最后达成一致的过程。
估值的方法和存在的问题
行业内比较主流的估值方法为现金流折现法和比较法,两者在估值方面都会有一定的问题。
现金流折现法,首先分子为各期的现金流而决定现金流的变量又是非常的多,因此预测的难度会非常的大,同时分母折现因子风险溢价也很难估算。如果碰上周期行业就更惨了,大周期、小周期各种要素都随着改变。
周期行业-资源类、大宗工业类原材料等,如钢铁、煤炭、机械、水泥、传播、汽车、房地产、有色金属、石油化石、农业等。
其实任何行业都是有周期性的,只不过有的会比较明显,关于行业周期可以参看《逃不过的周期》。周期导致的结果就是产能过剩,说一个身边的例子,比如养猪场去年猪很好卖,今年就扩大生产,老张扩大生产、老王也没闲着,等到猪一出栏发现产能过剩肉价格狂降,没有买方来接盘。宏观层面的经济变化何尝又不是呢?
比较法,看似找一个相同类型的公司做一个类比就万事大吉了,其实细究起来问题多多,首先财务数据是数字化的表现不能完全体现数字背后的运营情况,比如企业和上下游的关系,原材料商的集中度,渠道的分散度,人员结构等这些因素的迥异对未来企业经营情况变化的影响是巨大的。
非常规估值法
复盘移动出行领域,当时三足鼎立,滴滴、优步和快的,现在已经是大一统了。当初就是一个估值的问题,毫无疑问移动出行领域绝对是一个很大流量的入口,未来是否能够产生巨无霸很难说。BAT三巨头纷纷布局,烧钱大战打响,背后火力支持就是一轮又一轮的融资,然后就是估值的节节攀高,后期贵的吓人(其中不乏一些散户投资者投了滴滴,现在浮赢应该是非常可观,但是如何落袋为安呢?呵呵)。开始不明白其中的逻辑,后来渐渐清晰。
- 移动出行领域无序竞争的局面不会长久出现,行业内必将迎来血洗,因此快速获得客户中的商誉至关重要,高估值无疑是最好的宣传。
- 一旦一家企业的估值被人为打高,其他家企业的投资门槛就被无形拉高,造成其他企业的投资者会更加审慎的分析,投资决策时间拉长,在这样一个“烧钱”白热化的行业时间可就是生命,子弹打完了不是投降就是牺牲。
产业资本和VC/PE玩法的不同
非上市公司股权投资行业里面的玩家不是pe、vc就是产业资本了,二者投资的逻辑是不同的。
- 一个创业者说我的企业“小而美”稳扎稳打每年净利润有个50、60万,快速成长、爆发式增长没有,但是我稳定。风险投资喜欢这种吗?风险资本才不会陪你慢慢变老,风险投资者都是刀口舔血,大开大合,玩得起也输得起,就是搏“惊喜”。
- 产业资本不一样,它的出发点是行业整合,高大上一点的还可以做个市值管理。所以财务上短期投资1个企业可能是亏钱的,但是长远来看对上边的“公司”是有帮助的,那也可以做。
控制权溢价
收购一家公司10%和收购51%单位股权的价值是不一样的,因为10%还是“韭菜”,51%可能就坐庄了,这个就是控制权溢价。但是控制权溢价的幅度和估值是多少呢,简单说就是这个东西并到收购企的业表中升值部分,也就是和被收购公司管理层的能力是成反比的,原有管理层管理的越差,并到收购公司里增值的潜力才越大。
并购超过有形资产剩余的价值就是商誉,未来要摊销。
美国同股不同权
阿里巴巴为啥去美国上市,因为美国股市A/B股有同股不同权的问题,核心就是为了由管理层控制董事会,而不是资本方。
PE
也许没听过pe、vc,可是一定听过pe,市盈率这个词儿。谈估值言必离不开市盈率,但是对于估值来说是有一些问题,可操纵的空间比较大,可以通过调节非经营项目、费用和财务手段来对企业利润进行控制。
基金的LP
现在基金越来越多,需要的LP也是越来越多。但是有一类比较特殊如基石投资、SLP(special limited partner),听名字也知道不简单,这类LP可是给基金站台的人因此收益方面自然也是要高过普通LP一头,甚者可以分到carry。
优先股和普通股
投资的时候是拿优先股还是普通股呢?教科书中简单告诉我们优先股类似于债权,清偿顺序优先于普通股权但是没有投票权。好像没有什么不同,但是想没想过这样一情况就是你投1亿获得10%股权,可能将来估值下滑或者被第三方整体并购,但是出价低于你投资时的估值,导致的结果就是钱投出去了退出反而亏了?所以现在一般做法都是获得等额的可赎回优先股再加上估值的出来的普通股,如果对方要全部收购请先把我的优先股带走。但也别高兴太早,还要弄清楚普通股有没有锁定期和限制条件。
参考:《估值就是讲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