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前面
本文续清明上河图密码01
文章的格调是资治通鉴通俗版,而不是雀舌羹高雅版,这需要讲明,那些一看到骂皇族就雀跃的雀儿们不懂笔者苦心就别看了。
注:
雀舌羹:统治阶级中的一部分烂人为了搜罗民意,通过资本怂恿小资产阶级和小农鼓噪反对执政现状的一种舆论操控的方法。
资治通鉴:供有心人阅文以明道,资上下之治,无分贵贱。
第四个密码 包拯与狄青
笔者在春晚最有趣的小品里就讲了,包拯也吃麻辣味干脆面。所以这文章的主要内容也是为铺陈包拯的故事展开的,但恰好武曲星在剧里也吃了一段麻辣味干脆面,就一并记录,总不使叙事疏失。
万福与顾震
万福和顾震分别对应包拯与狄青
从人物站位看,在清明上河图密码01一文中提到赵墨儿乃是仁宗皇帝,包拯和狄青在仁宗朝同殿为臣,左膀右臂,文曲武曲,在剧中万福和顾震经常一左一右出现在赵墨儿身旁;剧中还有一幕,赵不尤和顾震在开封府看历代府尹碑刻题记,摸着包拯的名字说道:此刻我感觉他就在我身后,镜头一拉,万福正好立在赵不尤背后。
从人物出身看,万福是办案的捕快,顾震是行伍出身
从人物相貌看,按野史记,包拯长了武将脸,狄青却是文臣貌,正好万福长得粗犷,顾震长得斯文。按正史记,狄青面有刺青,顾震恰好额头刺了泾原保捷军几个字。
从居住环境看,正史记狄青因为开封大水居住在相国寺被人诋毁而获罪,剧中顾震一直搭个帐篷住在个庙一样的地方的后花园里。
无论如何剧中还是有足够的要素将包拯和狄青与万福和顾震关联上。
包拯的麻辣干脆面
按照野史记录,包大人是明察秋毫,刚直不阿,权贵都分分钟死在铡刀下,笔者怎么能说包大人吃干脆面呢?
而剧中的万福则相对面得多,有这么一幕,邹大官人家的家丁打死了人,那时候没有监控,众口一词都说邹大官人家的没打死人,万福也无奈,但最后因为邹大官人家的人给他递了例钱,也就是打点官衙的陋规,他把邹大官人家人给拘留了。这就是典型的麻辣干脆面,很多事没办法,但是非还得有,而麻辣不能没借口。
那包大人到底是不是麻辣干脆面拥趸呢?据《宋史包拯传》:
中官势族筑园榭,侵惠民河,以故河塞不通,适京师大水,拯乃悉毁去。或持地券自言有伪增步数者,皆审验劾奏之。
就是章七娘那些人违规建筑导致漕运受影响,包拯也没法,直到京师大水,乃借故“悉毁去”。包大人被称为包龙图是否有借水生事之因就不得而知了。
这恰好就是麻辣干脆面的要义,为民办事是为民办事,但也要借风起浪。
顾震的出差遁术
在剧里,顾震每次一有大事就出差,但权限之内却能对害死李岩的邹大官人的走狗直接处以极刑。
这也是麻辣干脆面的生动写照,官场的事,能管得了的就有个是非,管不了的,比如查抄章七娘家,如果不发大水包大人都不敢去,他自然也出差。
正史用下面这句话描写狄青,
青为人慎密寡言,计事必审中机会而后发
而顾震恰巧也是话少。至于“计事必审中机会而后发”是不是麻辣干脆面,大概率是。
不算正史的如下面这么补充,
青上表请行,翌日入对,自言:臣起行伍,非战伐无以报国。
有求从青行者,青曰:能击贼有功,则朝廷有厚赏;若不能击贼,则军中法重。青不敢私也。
反正就是出差一起去,但别说跟我混,都是吃皇粮,又不是我的军队。
狄青最后的死法,正史记载,
疽发髭而卒
嘴角烂了,至于是不是被巫蛊祸害就不知道了。
总而言之,干脆面肯定也吃,麻辣味应该也会有。不然怎么有人说狄青家的狗都长角?不然嘴巴怎么烂了?
能臣吃麻辣干脆面的因
在清明上河图密码01一文中就提到了,那年月鸡翅味还是干脆面的基调,小心翼翼,歌功颂德,两头讨好,假大空欢是基本文风。
究其原因还是人主认为自身名不正言不顺,于是在很多事情上带头不作为不担当,纵使为人臣者借水生事,狗头长角,纵使文曲星武曲星壮起胆子吃麻辣味干脆面也难以起困局,扶社稷。
笔者的态度
若世道如是,要默默支持万福和顾震吃麻辣干脆面,因为麻辣干脆面吃下去,吃久了,事情总归会好转,社会总不会更糟,好官难得,不能因为看起来面就忽视了小麻小辣的作用。
也不可低估人主实际励精图治的决心,人主忍辱待时而已,往后来的历史看去,赵祯与包拯也好,赵构与秦桧也对,虽然包拯官不过代理府尹,虽然推荐虞允文的中书舍人逵的仁孝策论在赵构那评了第一,但包拯毕竟还是可以找机会疏通河道,而秦桧的麻辣干脆面依然是兴百八十年之南宋的主因。如果因为人臣束手就怪罪人主颟顸,忽略了人主的隐忍和决心,那也是不对的历史观。简单讲CEO上面还有董事局。
因此我等草民不可以一己之私利,将人主和其背后的宗族一棍子都打死,毕竟子女和爹妈都未必一条心,遑论叔伯弟兄。
更不可雀舌乱作,使得已经在干吃麻辣干脆面的能臣们更步履维艰。
至于一些草民稍不如意就要连皇族捎官家包括顾震万福们一起改制掉,来个改朝换代,民主万岁,那就是燕雀乱舞,闻者足惕了。
无论如何麻辣味不够用,改朝换代也还是不够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