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路上 | 山东博物馆

返回路上,我们在济南停留了一天,毕竟900公里,一天跑完有点累。杜先生建议去趵突泉和大明湖,龙哥举双手双脚拒绝,最后决定去“山东博物馆”。倒不是龙哥对文物多么感兴趣,主要还是因为博物馆内凉快,还可以顺便了解历史,近距离接触文物。

“山东博物馆”这五个字出自郭沫若的手笔,但又不是他专门为博物馆设计的。1959年2月,郭沫若到山东博物馆参观,即兴书写了一首七言诗,诗下落款为“山东博物馆 郭沫若”,山东博物馆的匾额正是取自此作品。由于郭沫若写的是竖版的草书,这几个字就引起了不少的争议:有人说像“博物”两个字像“情妇”,有人说博物馆不适合用草书写,有人问为什么不把这几个字换掉?说实话,我第一眼也没看出来是山东博物馆,或许,这只能说明我们没文化。

排队进馆

话说,来参观博物馆的人可真不少,里三层外三层密密麻麻人头攒动,幸而山东博物馆比较体贴,在排队处搭的有凉棚,不至于被太阳烤化。

进入博物馆,第一感觉是“真大”,大厅面积就有3000多平方米,高28米,纵贯三层展厅,中间是宽阔的大理石台阶,温润细腻。顶部中央是一块面积达300多平方米的墨绿色玉璧,晶莹剔透,造型源自镇馆之宝之一的鲁国故城出土的战国玉璧。给我的感觉就是空旷、浑厚、恢宏、壮观、富丽堂皇。

哥儿俩又是一人一部电子讲解器,小宝不喜欢逛博物馆,他说他看不懂文化,但他对电子讲解器兴趣浓厚,只要给他租讲解器,他就愿意跟着边看边听。最令我懊悔的是忘了提前做攻略,因为山东博物馆实在太大了,一两天都难以逛完,何况我们只有一上午的时间(下午还要开车回家)。

山东博物馆一共23个展厅,我们租了讲解器后直接去了二楼的5号展厅,这里是“海岱日新”系列,共有史前、商周、秦汉、宋元、明清和近代史六个展厅。一开始,哥儿俩都是一个一个挨着听,绝不错过任何一个。两个展厅看完后,小宝就撑不住了,直喊“太累”,再也不愿多走半步。两个展厅已经用了一个半小时,按照这个速度,三天也逛不完。于是,我们抛弃了讲解器,快速地看完了二楼的所有展厅。

山东博物馆共有十大镇馆之宝:红陶兽形壶、蛋壳黑陶杯、亚丑钺、颂簋、鲁国大玉璧、《孙子兵法》《孙膑兵法》竹简、九旒冕、郑燮《双松图轴》、甲骨、东平汉墓壁画。我们的运气不错,除了鲁国大玉璧和九旒冕没看到(在一楼),其他八件镇馆之宝都有幸目睹,但也只是匆匆瞥了几眼,人实在太多。也不知道是什么日子,还是每天都如此,一波又一波的人工讲解挤满了展厅,大家对文物的热情远远超过了外面阳光的热度。

展厅里人山人海,展厅外也是人满为患,连男厕所都需要排队。放眼望去,博物馆内的休息凳已被坐满,席地而坐的人也不少,更有甚者居然在角落里铺了垫子开启“野餐模式”,大厅中间的台阶上也变成了大型“连椅”。我怀疑,来博物馆的不一定都是对文物感兴趣,还有一半人是来免费蹭空调的。

穿越千年的文物,见证历史的厚重,山东博物馆值得带孩子多去几次。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禁止转载,如需转载请通过简信或评论联系作者。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