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课间,我被学生包围了。
我坐在最前面学生座位上休息,靠窗翻看着微信,却感觉前方有人影晃来晃去。猛一抬头,见一男生正在端量我并冲我笑。我点头微笑,算是打过招呼。却听这个男生低声说:”老师,我~。””嗯?需要我做点什么?””我有些自卑。”羞涩的男生刚说完,一个女生一步窜到我面前,后面又跟来六个女生,”老师,我们有个事要请你帮忙!”爽快直白。我说”可以,不过,**(男生的名字)刚才也有话要跟我说呢!”我话音刚落,男生赶紧说:”老师,我,我没事,我以后再找你吧!你先帮她们!”赶紧羞涩地撤退。
我心疼了一下。这个男生肯定有话要跟我说,总算鼓足勇气,如小蜗牛般刚探出触角,结果,一有动静,便缩回了壳里。只好等下次了!然后,这帮女孩就诉说着她们宿舍的难题,大致是那个没来的女孩孤僻自傲,事儿颇多,弄得她们很不爽,这事己经闹到班主任那儿去了。让我看看怎么能让那个女孩转变过来。果然如李老师所言,我们的来访者很多不认为自己有问题,都是让我们帮着他们改变第三者。我大致了解了情况,因接下来还要上课,且今天是周末,学生要回家,只能相约下周一起去沙盘室细说。七个女孩满意回到座位上。
少年少女,多有青春迷惘,大多不愿与师长诉说。想起刚毕业那会儿,一下课,学生就围在我身边,与我探讨人生,交流看法。多因我们年龄相差不大,我也未褪去学生腔。
但后来,这种情况就越来越少了。学生咨询室与我见面,也多是真解决不了才找我。今年就不同了,一是我在尝试用表达性团体心理辅导,引导学生觉察反思表达,学生越来越喜欢这门课;二是我时不时将李老师的理念观点引入课堂,比如曾对学生初中时上的辅导班用高处填土低处挖坑来解释,学生认同度极高,觉得越补课,短板没补上来,连擅长的那门课也失去了优势,最终加速成为了学渣。学生认为我看到了问题的关键,能真的理解他们,懂他们,还说真话,于是越来越愿亲近于我。
我想,每个老师其实都是想走近学生的。但为什么很多人走近不了学生呢?我想到了人际吸引。他们没有吸引到他们的学生。
人际吸引是个人与他人之间情感上相互喜欢,相互需要依赖的状态,是人际关系中的一种肯定形式。我们会被能够给予我们某些事物的人所吸引,倾向于喜爱那些送给我们礼物、和我们意见一致、对我们友善、和我们志趣相投、给我们带来快乐及帮助我们摆脱困境的人。
回报理论认为,我们通常更喜欢有回报的人际关系。最喜欢的人是那些给予我们最大回报、而只需要我们付出最少成本的人。而接近性、相似性、自我表露、外表吸引力四个因素是预测人际吸引的强有力的指标。研究显示,经常见面能增进关系。当两个个体同样有吸引力时,我们更有可能和比较接近的那个人成为朋友,因为回报一样,但付出的时间较少且更方便。所以增加交往通常能增加人们彼此喜欢的程度,这是接近性在起作用。人们通常还觉得和有共同态度、兴趣、价值观及经历的人交朋友会收获更大,这是相似性在起作用。自我表露则是一种私秘信息的交换,使人们更深入地了解彼此,且传递出信任的信号,能增强人际吸引。同时,外表吸引力也被认为是人际吸引的因素,如通常认为,和外表吸引人的人交往比和相貌平平的人交往收益更大。
从被学生包围,我看到了人际吸引的力量。要想教学效果好,须得增加在学生中的人际吸引,至少学生得买你的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