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好每天三件事里,有一件事是读书,连着读了4天,有点留意自己下意识里是怎么读书的。
称之为:思考性读书。
第一步:先思考。
拿书之前先思考。你没看错,我发现我真有这个未曾被注意的习惯。我家里有三个独立书架,那么多本书里为什么会拿这一本出来读?我在拿出一本书前思考过什么?“想从这本书中获得什么内容?”“我是被书名打动而想读还是因为作者有名想读它?”,“要开发课件,所以选择读它?”。
这有点像我们去买菜,买了土豆、牛肉、猪肉、番茄等某个菜时,脑中会忍不住去构思土豆是酸辣土豆丝呢,还是土豆烧牛腩呢?实际上,这个看似平常而简单的过程就是在思考。那么,我读书之前的选书思考如买菜一般。
这个下意识的“先思考”的好处在于,当我开始读它时,会有一个问题一直在脑中盘旋:我读这本书的目的是什么?随着一日日阅读,又有几个问题跟着冒出来:我读它的理由是什么?我怎么读才能得到我要的答案?是速读还是精读?预计多久读完?
当我留心我读书有这么个习惯之后,于是,我知道了为什么我一般能够读完每一本书。因为从开始起,思考的问题越多,阅读那本书的动力就越足,兴致会一日日高涨。
第二步:为什么?(跟上次写的WHAT还有些区别)
是指阅读过程中,我从不要求自己一口气读完?从不要求自己一段时间内必须读完一本书才能再去读另一本,我甚至是读一读A歇一歇跑去读B或读C。
因为,我觉得读书于我是求知、求真的过程,首先不会追求速度,其次大脑需要歇一歇去思考,不加思考的读书就算记住书里很多内容,那大脑充其量是个U盘。所以,在读书过程中,选择停下或转弯是为了反思(调用脑中的记忆)。
反思1:刚刚读到的内容与曾经记得的知识形成交流。交流中有一些知识会产生连结,形成体系。
反思2:刚刚读到的内容与哪个知识相互冲突了?是自己记错了吗?接下来关注的重点内容是什么?
反思3:WHAT。(另一总结里有写为什么要自学)
不管是反思交流还是冲突都会帮助我要么把知识串起来,强化记忆;要么去探求真知。
总之,只有经过我们深思的东西才能成为我们的真知——我是这样读书的,应该有那么点借鉴意义。
写到这里突然想起,我欠清清一件事:拍我的书架,明天回家了拍给你哦。(D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