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爱的家长们:
大家好,我有充分的理由相信,我们至少拥有百年的修行缘分,因为在茫茫人海中中,我们相遇了,并且即将要登上同一艘船。不管是顺帆也好,贼船也罢,接下里我们都要和衷共济,安全快速地抵达彼岸。杨帆之前,我还是要表示感谢,感谢您将自己最为珍贵的孩子交给了我,这是对我的信任。
初次见面,以“亲爱的”相称,我想必要作出一点解释。因为我们从此时此刻,就达成了统一的阵线——那就是培养好孩子。如何才能培养好孩子,那就需要我们彼此间产生住够的信任,这种信任恐怕要超越您的枕边人,所以我以“亲爱的”相称,合情合理。
既然我们要一起度过接下来的日子(也可能中途会分别),我想还是从理性角度,将我的教育理念与诸位进行一个沟通。下面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一个概括提炼。
一、度可度之人,育可育之生
无论是佛陀还是孔子,这些先贤大圣都没有做到普度众生,尽育成贤,何况我这样的凡夫俗子,就更不可能做到了。所以一直以来,我奉行“缘分”一说,即“度可度之人,育可育之生”。
何义呢?我们都很清楚,教育是双向奔赴的,需要家校协同,才能够做到事半功倍。就像谈恋爱一样,是双方的事情,如果是“单相思”,剃头的担子——一头热,这段恋情注定不能长久。所以希望家长们在孩子教育上面,我们要迎面跑起来而非背道相驰。
在“双向奔赴”的过程中,我们不能够我行我素、自行其事,这样只会让我们这种双向奔赴出现偏差甚至是南辕北辙,对孩子的发展无异于是带来了毁灭性的灾难。如何避免灾难的发生,那就就需要有一个共同的规范准则,来约束我们的行为。由于我们是大班教学,我面对的是四十多位同学,背后是四十多个家庭,上百位的家长,每个家庭教育观念、理念认同都不一样,甚至家庭内部都难以做到统一,众口难调;此外,作为班主任和科任教师,我们接触到学生更加全面,对学生小学阶段性发展把握的科学,所以这个行为准则必须我们班主任和科任老师老师的制定的为准。因此,需要所有的在我的要求下,无条件不折不扣地执行相关要求
我深知改变一个人尤其是成年人的认知是非常难的。我是一个极具民主思维的人,我坚决捍卫每一位学生,每一位家长的权利。你们可以不认同甚至不执行我的理念和要求,但这样我只能“单相思”,只能一个人奔跑了,但我能保证的是,在我能够发挥的范围内尽力让您的孩子获得更充分的发展,但至于效果,也只能随缘而定。
二、班主任的一点建议
(一)要关注“习惯”的养成。
这是我担任班主任以来一直奉行的养成教育,多年来的实践表明,“习惯”对于学生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而在我们小学阶段,习惯的养成却是最重要的甚至好不夸张地说是唯一的目的;学科知识的习得只是习惯养成的副产品,习惯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成绩的良莠。
学习习惯:良好学习习惯是学生成绩提升的关键,很多家长在小学阶段未能重视学习习惯的培养,有些孩子可能通过家长的管教,有些孩子可能依靠自己的小聪明,成绩都还可以,但是,一到了初中,学业压力的加大,家长管理的缺失,孩子的叛逆等等,成绩就立刻下滑。所以,在这个培养习惯的阶段,我们一定要把关注点放到孩子的学习习惯的培养上,而非成绩的本身。
交往习惯:良好的交往习惯是营造良好人际关系的重要手段,而良好的人际关系是成就幸福人生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因此我们要特别关注孩子人际交往习惯的养成。小学阶段人际交往主要是来源与同学之间,因此我们家长要正面引导同学之间的交往。孩子之间的交往,我们家长要秉承一种原则,那就是“放手”,孩子间的矛盾孩子自己解决,即使解决的效果不是那么完美,我们也要支持,这种支持不仅仅是对待自己孩子,同样也要宽容其他的孩子,因为这是一个完整的同时需要我们捍卫的学习场域。
生活习惯:这里的生活习惯既包括个人生活习惯,还有集体的生活习惯。个人生活习惯就是要对学生卫生、整理等方面的训练;集体生活习惯就是集体环境下的行为准则的一个遵守养成,比如平时的队列训练,参加集体活动时候的规则纪律训练等等,通过这样训练有助于孩子行为修养的养成。通过对孩子生活习惯的养成训练,让他们在未来的人生之中能够成为一个契合社会规则的人。
(二)要关注“毅力”的培养。
很多家长总是反馈自己的孩子遇到困难就退缩,缺少克服苦恼的毅力。这是因为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我们缺乏对孩子毅力的培养。所以,作为班主任,我一直倡导孩子们要培养自己的“毅力”。
如何培养毅力呢?那就是通过体育运动来培养。因为在运动的过程中,很多时候是需要坚持的,这种坚持的训练会让孩子品质变得更加的坚毅。
(三)要关注“心态”的波动。
目前青少年心理问题是非常严重的,而是出现了低龄化的倾向。学生的自杀自残、校园霸凌等,都是学生心理问题的集中体现。因此,我们必须要时刻关注学生的心态。
观察法:由于家庭氛围和亲子关系的原因,很多孩子在出现问题的时候,不会选择直接与家长沟通倾述,同时又找不到知心的朋友诉说,久而久之就会形成心理问题。因此,这需要我们家长学会观察,通过关注孩子的言语和行为的异常化,判断孩子是不是最近出现了问题,只有这样,才能防患于未然,避免孩子出现严重的心理问题。
谈话法:定期定时高质量地与孩子开展富有建设意义的谈话,这种谈话不是简单的说教,也不是简单的倾听,而是一种互动性的他话。我们要在倾听孩子表达的同时要进行积极地互动,并且给予充分的共情和富有建设性的意见。通过这种互动,会让亲子关系变的更加的和谐,家庭的氛围就比较轻松。在这种轻松的氛围下,亲子关系有非常和谐,那么孩子对待父母就非常信任且有安全感,自然而然就会放松心理的戒备,因此一但出现了一些问题会第一时间选择与家长倾述,这样就不会让这些问题积压在孩子的内心,形成心理问题。需要特别提醒的是谈话法是我们关注孩子心态的最重要的,同时也是效果最理想、最具有实操性的方法。
(四)引导孩子兴趣特长的培养。
孩子的将来有很多种的发展可能,这种可能的发掘正是我们小学这个阶段。所以处于小学阶段时候的家长,要充分给孩子提供各种尝试的机会,在不断尝试的过程中,来看一看我们的孩子有那些天赋,有哪些特长,一但发掘到,就要坚持下来,这无疑会给他将来在升学的道路上提供多一种选择。
培养兴趣特长不仅仅是为孩子在人生道路上提供多一种选择,更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在小学阶段,我希望家长至少要培养孩子的两项特长,也就是我一直倡导的1+1(体育+艺术),这这两个领域至少各培养一种技能;这有助于促进孩子自信心的树立。
三、语文教师的一点建议
语文究竟要怎么才能学的好,这就需要我们了解这个学科的性质。简单的来说语文就是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能力
(一)让孩子写一手好字(加强书写)
我们通常说:一笔好字,一生受益。这句话无疑是对文字书写能力重要性的一个集中体现,事实证明,虽然今天处于信息时代,电脑打字已经很普遍了,但能够书写一笔好字,仍然是给自己在众多人群中出类拔萃。所以,希望我们家长能够在小学阶段,无论哪一个学科上面,一定要重视孩子书写习惯的养成,从孩子书写的每一个字上面下功夫,引导孩子把字写正确,把字写规范,把字写美观。
(二)让孩子养成阅读的习惯(加强阅读)
这几年来,无论是教材和高考改革,还是开展一系列的阅读点灯人等系列的活动,无非向我们传递了一个信号,那就是阅读的重要性,因此要想学好语文,阅读必须加强。
如何加强阅读呢?首先,我们家庭中要营造一种读书的氛围,家里要有一定量的藏书量,父母每天要有固定的时间开展亲子阅读,或者和孩子一起看书;千万不要出现家长玩手机刷视频,让孩子去看书,这样必然会激发孩子从内心到行为上的叛逆。其次,家长协助老师,开展班级共读一本书的活动;每个月,我都会推荐一本书作为“班级共读一本书”活动的指定书目,要求学生在一个月内完成对这本书的精读训练,家长就是要督促孩子每天的精度,以确保孩子一个月内能够完成这本书的精读。此外,同学之间也可以五六个组成一个阅读小组,每周选择固定的时间,开展集体的阅读活动,让阅读成为他们交际的平台,让他们在阅读中寻找共同的话题,成为志同道合的同窗挚友。最后,我还会通过每天课前三分钟的美文朗读、好书推荐等诸多新颖、活泼的形式,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创设阅读动力,形成阅读需要,从而养成阅读习惯。
(三)让写作成为一种生活情趣(加强阅读)
不会写作,害怕写作甚至抵触写作,这是孩子在面对写作上一共普遍的现象,极其有孩子能够天生就喜欢写作。遇到这种情况家长们大可不必着急,因为将写作成为习惯是可以训练的。
如何开展写作习惯的训练呢?一、要引导孩子对生活进行观察和体验。写作的立足点应该是生活,无论是应用写作还是抒情类表达,都是因为生活的需要才产生的,如果离开生活,那么写作就是无病呻吟,因此我们引导孩子去观察体验生活,有了观察和体验才有感悟,有了感悟才能形成文字。二、循序渐进,不急于求成。首先要进行早期的写作启蒙:传统意义上认为写作要从三年级开始,有一些有识之士的语文老师可能从一年级下学期就开始进行写话训练;其实孩子只要会说话、会表达,就可以进行写作的训练了,平时的话语的交流其实就是写作的早期启蒙,只是语言表达和文字表达的区别而已;因此我们要特别重视孩子的语言表达的训练,让孩子表达过程中将意思表达清楚,让语言更加流畅、有层次且符合逻辑。其次构建写作动力,重视量的积累:没有一个孩子天生就爱写作的,也没有一个孩子天生不爱写作的,造成孩子不爱写作无非就是缺乏动力或者有着不愉快体验,因此我们要鼓励孩子去写;对于刚刚接触写作训练的孩子来说,写作的动力远远比写作质量要重要,因此一句话也好,一段文字也罢,只要孩子愿意写,我们家长就要鼓励他写作的这种行为,而非在质量上“指手画脚”。孩子愿意写,坚持写,自然而然量就有了,渐渐地,写作的篇幅也就慢慢多了起来,同时这种写作习惯也自然而然的形成了。此外,我们家长要端正态度,写作不是为了考试,更不是为了成为作家,而是为了让我们的生活变的更没有,只有将这种情绪给了孩子,才不会让孩子害怕甚至抵触写作。
啰啰嗦嗦地说了这么多,看起来也让大家晕头转向地,这封信虽谈不上微言大义,但也绝非是一些冗词赘句,因为小学六年孩子发展的蓝图基本上尽收其中,六年级间我会按着这样一个总体方向,持续地引导孩子发展。
此致
敬礼
一位孩子的新班主任
2024.7.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