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2月初阅读了《稀缺》这本书,这个书先是在老齐的读书圈里看到的。听了几遍感觉挺不错的,不过听过又觉得好像印象不深刻。然后就买了纸质版的阅读,大约阅读了近十天时间,草草读完一遍。有在听了老齐的语音版,感觉比以前更能理解了。同时也体会到老齐确实是阅读得挺好的,能够把握关键,又有自己的见解。大约是他读书多的缘故吧。所以阅读阅读再阅读,持续的坚持,才可能有所产出,没有随随便便的成功。
本书的作者是长期从事扶贫工作和研究穷人的学者,美国人塞德希尔·穆来纳森,以及普林斯顿大学的心理学教授埃德尔沙菲尔,他们发现了穷人之所以贫穷的共同现象,贫困的人永远缺钱,而忙碌的人永远缺时间。这是行为经济学的核心,它实质上是一种心态和能力上匮乏。
稀缺俘获了大脑,稀缺造成的后果,不仅仅是因为我们会拥有太少而感到不悦,而是因为他会彻底改变我们的思维方式,会强行侵入我们的思想。就像饥饿之后我们会日思夜想得到食物一样,我们经历的任何稀缺,都会在思想上,自动而强有力的转向未得到满足的需要。
稀缺不仅仅是一种实质上的约束,也是一种心态,他会实实在在改变我们的思维方式和行动力,你越是缺钱,就会越想赚快钱,结果反而会亏掉更多的钱。越是肥胖就越想减肥,最后会让自己更加不健康。
稀缺会产生专注红利,同时也会产生管窥之见。稀缺在提升注意力的同时,也让人的认知能力下降了,稀缺也导致了人们执行控制能力下降了。你在特别担心一个事的时候,就没办法分心去做其他的事情。比如你想着第二天的提案,就没办法专心去观看孩子的演出,担心学费,就没办法集中精力去参加考试。一些低收入者,更是朝不保夕,所以他们也在工作中经常出错。这可能不是他们不想把事情做好,而是实在无法专心致志。
稀缺会直接减少带宽,不是减少你与生俱来的带宽,而是减少当下能够用的上的带宽容量。或者说不是影响你处理这件事的带宽,而是影响你处理其他事情的能力。俗话说,如果心不在焉,你就什么事情也做不好。作者管这个叫做带宽负担,也就是当你有急迫的事情,影响着你的时候,你的智商就会明显下降。他们做过智力测试,在不涉及金钱的时候,穷人跟富人的智商基本一致,但因为稀缺困扰穷人的时候,比如信用卡要还,比如学费要交,在这样的情况下,穷人就表现出来,中央处理器明显降速运转,他们的智商表现也就更差一些。
稀缺的危害,会对你造成重负,不断的给你的带宽增加负担,然后降低你的心智和执行把控力,比如缺钱的人,他在生活中可能因为缺钱而不断地犯错,工作犯错被骂,回家跟老婆吵架,不断地责备子女,搞得生活鸡飞狗跳。而他越是这样,就会感到自己越不幸,然后很可能因此丢了工作,或者错失升职机会,反而让自己更加贫穷。而更贫穷,他的带宽也就会变得更窄。于是陷入麻烦的负面循环。现实生活中,我们就会经常遇到这种倒霉蛋,你会发现几乎什么倒霉事他都能赶上。
稀缺就是不富裕,说白了就是一种权衡一种选择,比如你要出差,开始收拾行李箱,那么你要带点什么呢?是衣服,洗漱用品,还是数码产品,反正你肯定不能把家都搬走,总要有所选择,那么这次收拾行李箱,就是一次资源的管理,你选择带上一样东西的同时,也就选择了放弃更多的东西。你的行李箱越小,就意味着你更要小心翼翼,思索再三。
这里面又要引出一个专业词汇,叫做余闲,多余的余,休闲的闲,就是我们在拥有很大空间,不存在稀缺心态下的产物,也是我们在资源丰富的时候,进行资源管理的特定方式。简单来说就是,你拥有一只很大的旅行箱的时候,你就不需要精挑细选。当你拥有很多钱的时候,你在生活上,就几乎感觉不到钱的存在。而那个时候你只在乎体验。数据显示,高收入人群,不记账的比例是普通人的2倍多,因为根本没有这个必要。
余闲不是刻意流出来的,你假装很有钱是没用的,他是一种充裕的心态造成的必然结果,余闲会让你的心情放松,但也必然带来浪费的结果。所以这都是相对的,作者举例,自然界蜜蜂筑巢,工艺水平极高,而相反泥蜂也要筑巢,但他们用的是泥巴,泥巴是余闲的,而蜂蜡是稀缺的,所以就产生了最后的结果差异,泥蜂的巢穴很粗糙,远远比不上蜜蜂的蜂巢精细完美。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