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缘始于“遇见”,情长于“陪伴”。陪伴是温暖人心的力量;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陪伴,是我能给你的最好礼物。“草在结它的种子,风在摇它的叶子,我们俩站着不说话。”在顾城的诗里,在我们的生命中,陪伴就是这么简单而美好……
在偏远的农村,有这样一群孩子,在他们成长的路上,没有父母的照顾,没有父母的叮咛,没有亲情的陪伴,在寄宿制学校孤独地生活着和学习着。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叫“留守儿童”。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的年轻父母进城务工,年幼的孩子被迫留在家里,由年迈的爷爷奶奶照顾。留守儿童的现状以及如何帮助留守儿童更好地成长,是农村教育的一大难题。当我再次翻开《教育中的积极心理学》第三次上课做的笔记时,我有了新的感悟,对班上的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有了新的思路。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然而对留守儿童来说,父母的概念并不是很清晰。我们都知道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在小学初中阶段,父母陪伴孩子对孩子的成长至关重要。但是,生存的压力也是年轻父母不得不考虑的问题。在这种情况下,作为教师,如何处理我们与孩子的关系,对孩子的成长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良好的师生关系,可以帮助引导孩子健康成长,减少父母不在身边的创伤;错误的师生关系,则是在伤口上撒盐,创伤面越来越大,更严重时甚至会仇视社会,心理畸形。这样的孩子一旦进入社会,就会出现很多问题。因为社会对每个人的爱是有条件的,你必须遵纪守法,遵守规章制度,遵守社会道德,不做危害社会威胁他人的事。从家庭的无条件的爱到社会的有条件的爱,如何过渡和引导是教师的一大智慧,也是教师完成育人角色的完整体现。
爱是教育的起点。没有爱,教育就成了空中楼阁,无根之木,无源之水。亲其师,才能信其道。而对于这些特殊的孩子,我们爱的意义更多的时候是陪伴。当一个孩子向你倾诉时,他需要的可能并不是解决问题的办法,他只是需要你静静地陪伴着他,聆听着他的故事。当一个孩子为父母的婚姻问题而烦恼时,甚至因为父母的离异对其造成伤害的时候,我们要进行恰当专业的引导,用班集体的力量和教师的人格魅力去影响孩子,告诉孩子:“父母的问题应该由他们自己解决,不是我们的错。不管父母是否在一起,他们都一样的爱你。别害怕,你一直都不孤单。坚持不住想哭的时候,我和同学们都在!以后假如你迷路了,就沿原路返回,我一直都在原地等你!”
陪伴是最好的教育方式,也是帮助孩子成长最有效的途径。从今天起,我要做一个陪伴孩子成长的老师,做有温度的教育,希望我遇见的每一个孩子都能因为我的存在而感到幸福,成为一个完整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