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者千虑必有一失。”职场之中即使再精明的人,也有可能因为一时疏忽而授人以柄,使得自己陷入极其被动的困境。那么怎么才能扭转局面,变被动为主动呢?我们从下面案例的分析之中,就能得出比较通用的谋略方法:
【案例材料】赵王与张耳、陈馀北略地燕界,赵王间出,为燕军所得,燕囚之,欲求割地;使者往请,燕辄杀之。有厮养卒走燕壁,见燕将曰:“君知张耳、陈馀何欲?”曰:“欲得其王耳。”赵养卒笑曰:“君未知此两人所欲也。夫武臣、张耳、陈馀,杖马棰下赵数十城,此亦各欲南面而王,岂欲为将相终已邪?顾其势初定,未敢参分而王,且以少长先立武臣为王,以持赵心。今赵地已服,此两人亦欲分赵而王,时未可耳。今君乃囚赵王,此两人名为求赵王,实欲燕杀之,此两人分赵自立。夫以一赵尚易燕,况以两贤王左提右挈而责杀王之罪?灭燕易矣!”燕将乃归赵王,养卒为御而归。
【案例分析】一般人被别人抓住把柄,总会惊慌失措,要么苦苦哀求对方高抬贵手,要么孤注一掷与别人死磕,最终两败俱伤。本案中谋略家张耳、陈馀面对上级领导被敌国抓获这种突发事件,跳出上面两种传统思路,而别出心裁,找到了真正现实可行的解厄之术。他们通过采用下面三个谋略步骤,让竞争对手主动放弃手中的筹码,空手而归。
1.矛盾替换,以惑其心。本来一个之君赵王被燕军抓获,是赵国与燕国两大阵营之间的矛盾,要解决这类矛盾,通常只有战争或赎回两个选项可供赵国一方选择。但张耳、陈馀深谙谋略,绝不会按照对手预想的套路行动,而是另辟蹊径,故意派遣人员将本国内部的潜在矛盾宣扬出来,转移燕军将领的注意力,使其感觉自己的行为有一种不慎“蹚了浑水”,卷入赵国内部斗争的错误判断。
2.动机打消,以弱其志。燕军扣留赵王的目的,就是为了“割地”,获取一定的实际好处。赵国让人向燕军传递这样的信息——“今君乃囚赵王,此两人名为求赵王,实欲燕杀之,此两人分赵自立。”就是说,让燕军觉得扣留赵王,不是帮自己获得好处,而是给张耳、陈馀提供裂土封王的机会,替别人做了嫁衣裳。这样一来,燕军就失去了扣留人质的动力。
3.后果渲染,以败其谋。混淆对方的判断,打消对方的动机,并不足以让对方立即做出有利于我方的行动。于是赵国方面,踢出了“临门一脚”,通过渲染对方行为带来后果的严重性来威胁对方。“夫以一赵尚易燕,况以两贤王左提右挈而责杀王之罪?灭燕易矣!”就是说,一个赵国尚且不把燕国放在眼里,更何况两个贤能的国君相互扶持,来声讨您杀害赵王的罪行啊。如此,灭掉燕国是很容易的了!
总而言之,《孙子兵法》强调“上兵伐谋”,只要能够将竞争对手的图谋打消掉,那么即使他原本手上拿了一把好牌,也将会无所用处。
(欢迎想系统学习兵法的朋友搜索并关注微信公众号:moulueyubingfa或“谋略与兵法”关注。不懂谋略与兵法,怎能从容应对日益激烈的竞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