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前言
这一期牛人堂写作大咖的分享主题,是由王小麦老师分享的:从快乐写作到高效写作。
王老师分享的内容逻辑清晰,围绕三个方面展开:什么是快乐写作?什么是高效写作?如何从快乐写作到高效写作?每个方面都进行了详细的介绍,满满的都是干货。
我是属于交复盘作业比较晚的了,在写之前,我认真拜读了其他小伙伴们的作业,发现大家都写得特别全面,基本上老师的重点都写进去了。
但因为老师的内容本身就已经比较多了,所以自己的内容就显得比较少,感觉好像该写的已经写完了,而且如果再加入自己的想法,那一篇文章岂不是要四五千字?读者看起来也比较累吧?
看完大家的复盘作业之后,文友云卷云舒有感而发:我总认为去听老师的分享,要加一些自己的思考,你从中学到什么,自己是否有这样的问题,自己如何去做,而不只把别人分享的内容再说一遍。加入一些自己的感受和体会进去,文章就有自己的个性在里面,还可以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
对于他的这段话,我是非常赞同的,但必须承认的是,我以前的复盘作业,基本上也就是把老师分享的内容概括一遍,提炼出我个人认为的重点罢了。
这一次,我想写点不一样的,可能一开始很难,但只有敢于去尝试,才能有所突破吧。
当然,不管怎样写,这毕竟是复盘作业,终究还是要围绕老师分享的内容来写的,如果天马行空乱写一通,哪怕是其中的一个点引发的触动,别人却是看不懂的,而且时间久了自己再回过头来看,也不知道自己到底在写什么了吧。所以我还是决定采用老师的框架来进行复盘。
02什么是快乐写作
我想,所有人在写作之初,都是快乐的吧(这里是指自发性的写作,完成语文老师布置的作文要排除在外),哪怕你写的内容是非常痛苦的,写完之后,也会有一种酣畅淋漓之感,之后便会有一种喜悦油然而生。
更不用提那些因为满心欢喜、迫切地想要用文字把快乐记载下来的写作者了,他们希望这种快乐能够永远保存下来,希望有更多的人看到。一遍一遍地讲给别人听,显然效率太低了,写出来正好合适,所有认识的、不认识的人都可以来欣赏一遍。
还有些写作者则只想写给自己看,那些感动、快乐、小确幸,变成文字之后无论看多少遍都不会觉得厌烦,反而每看上一次,内心的愉悦感就会增加几分。
或许,这就是王小麦老师所说的,将写作融入到日常生活。她鼓励我们敞开心灵、睁开眼睛、打开耳朵。你要去看、去听、去感受,然后再把所思所想记录下来,做到“我手写我心”。
但王老师提出,既然是快乐写作,就不要给自己太大的压力,没必要坚持日更,只要保持写作的状态即可,不要让日更消磨掉你的热情。这话乍一听,只会让人大吃一惊,诶,现在不是都提倡要坚持日更吗?哪怕每天坚持写一两百字也是好的呀。
但仔细一想,好像还真的是这么一回事,有时候明明什么都不想写,却还是要逼着自己去挤一些毫无意义的口水话,何必呢?
我在简书上关注的几位作者,她们基本都没有日更,但一般会保持三四天一篇文章的频率,每次我都盼星星盼月亮般的等着她们的更新。她们要么不写,一写必然是高质量的文章,可以给读者很大的启发。这样的等待,是值得的。
比起完成任务似的日更,我宁愿选择这样的写作频率,因为更有意义。
除此之外,王老师还建议大家要多读书,做到泛读、精读、重读,去找到自己倾心的作家,多拆解、学习他们的情节设置和人物架构。
对于一个写作者来说,最重要的永远是生活本身。我们要注意去观察、去体验、去挖掘。
03什么是高效写作
在王老师这一部分的分享中,我听到了很多以前从未接触过的观点,甚至我以前从来都不会去思考这些问题。
王老师指出:写作其实就是了解人,是关于人本质的探讨、对于人的疑惑的书写、对人可能性的追问。
就像高尔基所说的:“文学即人学”。
回忆起这么多年来我们的写作经历,似乎确绕不过“人”这一块。写人、写事的文章自然不必多说,写物、写景最后其实也是为了抒发人的情感。
中国四大名著,除了吴承恩的《西游记》比较特殊,是围绕唐僧师徒四人西天取经展开,其他哪一本不是涉及了众多人物?偏偏每一个人物、哪怕是一个小配角,都个性鲜明,让读者印象深刻。再者,即使是《西游记》,妖怪们也都各有特点。
这四本书是百读不厌的,每读一次,都会有新的体会。不得不感慨一句,怎样的作家才能写出这样的著作啊?千百年难得一遇。
而且他们可不是单纯在写故事,王老师的另一个观点也印证了这一点:每一位作家都是在启示人的存在,启示人存在的原因和意义。在他们的文字中,一个新的世界正在被建立起来,清楚地反映了作者的逻辑框架、评价标准、语言体系和人物谱系。
王老师还提到了一个名词叫做“灰色地带”,其实我们接触的人和事越多,就越能理解,这并不是一个“非黑即白”的世界。我们看影视剧或小说,会发现有些反面角色可能会很坏,但在他内心里一定会有好的一面,而我们现在也越来越不喜欢那些“老好人”的角色了,感觉不真实。每个人都有自私的一面,太过完美的人是不存在的。
04如何从快乐写作到高效写作
当然,这次分享最重要的内容还是“从快乐写作到高效写作”。
简单来说吧,这其实是一个质的飞跃。如果永远停留在快乐写作上面,可能就是我们常说的“自嗨型写作”,自己怎么舒服怎么来。
如果你对写作没有其他想法,单纯只是想写,那无所谓,总有一天写作水平也是会提高的,毕竟有时间的积累。
但如果你想在写作之路上有所作为,必然是要想办法让自己的写作水平在较短的时间内得到提高的。虽然略带功利性,但这个社会就是如此现实。
对此,王小麦老师也给出了几条具体的建议。
要有深度、有内容:不忘初心,方得始终。不管以后在写作之路上走多久、走多远,都不能忘记自己最初写作的那份喜悦。但我们不能只停留在表面上,一提笔永远是“我今天好开心啊”,我们要慢慢去学一些写作的技巧和表达的方式,最重要的是,我们要学会升华主题。比如在写到除夕夜一大家子吃年夜饭,可以思考一下亲情的意义,或联想到我们的团聚是由哪些辛勤的工作人员换来的。
要找准定位:现在仍然是自媒体发展的黄金时代,但你要学会找准定位,确定自己的写作方向,知道自己的文章要面向哪些读者群体,并了解他们的特点。要么不写,要写就要做到专业。就像我现在看微信公众号,如果学习写作就会看“徒步独行”,如果想找育儿方面的知识,我会去看“年糕妈妈育儿百科”,而如果哪段时间比较颓废,我会去看促进女性成长的“灵魂有香气的女子”……
从阅读中去汲取写作资源:我以前听过这样一句话,如果你只会写自己的故事,可能第一年还有话写,时间久了你会发现所有的内容的被“掏空了”。没有写作素材怎么办?去书中寻找答案吧。可能是读后感,可能是对于作者的某些观点有不同看法,还有可能是联想到自己身边的人或事,这些都是可以写的。除此之外还可以学习作者的写作技巧,这在前面其实也提到过,我们要去找到自己倾心的那位作者。说到这里,其实我觉得如果运用逆向思维,去找到自己不喜欢的那位作者也可以啊,这样他的每一种写法你都可能会想方设法去找到比他更好的表达方式。
形成良好的写作习惯:其实看到这个建议时我脑海中立刻出现了“村上春树”的名字,他二十九岁才开始写作,之后一发不可收拾。很多文章提到过,他每天都有特定的时间进行连续写作,几十年如一日,并且他还特别注重运动。他认为写作拼的不是才华,甚至认为写作与“才华”风牛马不相及。他说,写作拼的是持之以恒,是常年累月、孜孜不倦。我觉得别人的写作习惯可以借鉴,但最好还是形成适合自己的写作习惯,在固定的时间和地点,只要一开始写作就能马上进入状态,这就是最理想的了。
修改:这一点,其实很多分享的老师都有提到过。我记得有一次写复盘作业时我还特意保证过,以后一定会认真去修改。然而,我并没有很好地去实践,而且我发现好像也很难找到自己的毛病。可能就像文友们所说的,自己的文章就像自己的孩子,怎么看都是好的。不过我很庆幸自己进入了徒步独行老师创建的主题写作班微信群,每次写完文章发到群里,大家都会热心地点评。这总算让我开始去尝试修改自己的文章了。
内在反思:说句真心话,其实很多时候我会陷入“自以为是”的误区,写完一篇文章之后觉得特别棒,然后兴冲冲地去分享给别人,结果发现并不能引起他人的共鸣。一开始还可以自我安慰,说别人不懂得欣赏,但次数多了,我必须承认,自己的水平还没有到达那个高度。我们可以对自己有信心,但更重要的还是要全面地去评价自己,找到自己的不足并加以改正。
结语
好像一不小心就写多了,如果这篇文章需要修改,我觉得可以从“使文字更加简洁”入手。
每一次的听课,都有每一次的收获,但如果只是觉得受益匪浅却不去运用、不去内化为自己的能力,到底还是只能算做失败,到头来不过是辜负了工作人员和分享的老师罢了。
快乐写作是本能,高效写作是本事。在未来的日子,期待我们一起实现从快乐写作到高效写作的飞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