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治理以人民为中心

党的工作最坚实的力量支撑在基层,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最突出的矛盾和问题也在基层,必须把抓基层打基础作为长远之计和固本之策,丝毫不能放松。

  基层治理,既是国家治理的“最后一公里”,也是人民群众感知公共服务效能和温度的“神经末梢”。在推进基层治理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回答好“我是谁、为了谁、依靠谁”的问题。

  党的十八大以来,通过改善民生与创新社会治理,及时解决基层群众的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切实做到居民有诉求、组织有回应、服务有保障、群众有感受,让风险在第一线化解,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

  公共安全防护网络建设逐步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加快构建。互联网、大数据让“智慧治理”感知社会每一天最细微的变化,从基层“线型”管控变身“网状”治理,从“人防”改为“雪亮”联网监控,公共安全防护网络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不断将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将和谐稳定创建在基层。

  基本公共服务不断向基层下沉,让群众就近办事、方便办事。全国累计制发超过18亿张二代身份证,其中异地办理1000多万张;实施《居住证暂行条例》,彻底告别“暂住证”时代;“最多跑一次”“马上办”“网上办”,高效便捷的政务服务让群众少跑腿、不求人。

  社会治理重心向基层下移,社区治理体系建设不断加强。从“居委会大妈”到“社区工作者”,从“刷墙贴通知”到“互联网+社区治理”,更多新鲜血液注入协管共管队伍,让每个社会细胞都健康活跃。目前,各地将人、地、事、物、组织等纳入城乡社区网格化服务管理,全国社区(村)网格化覆盖率超过93%。从城市到乡村,从现实世界到虚拟空间,“基层善治”不断打通“最后一公里”。

  公民道德建设不断加强,风清气正的社会格局日益呈现。从“一处失信、处处受限”的联合惩戒大格局逐步形成,到“好家风建设”“美德在农家”活动在各地兴起,再到“最美妈妈”“最美逆行者”“最美孝心少年”获千万网民点赞,向上向善的力量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动演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