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不知道春节是什么,我们只知道“年”。
小时候,生活比较贫困,只有过年才能放开吃肉,过年才有“压岁钱”收,还有亲戚们买的各种零食(暴露年龄了哦,哈哈哈哈...)。那时候过年能放炮,能戴花,所以小孩子们都很期盼过年。
记得小时候,小伙伴们会成群结队的去“捡炮”,就是家家户户放炮时总有没有能爆炸的哑炮。大家听到放炮的声音就一溜烟的跑过去,然后看到没有来的及炮炸的就去捡,有时候可能炮芯子还燃着就被小伙伴们一脚给踩灭了,想想,那时候真的没有人觉得这是特别危险的事情,都觉得这是一件值得期待的事情。
小女孩们最期待的还是能穿上新衣服,带上新头花。小伙伴会相互比较谁的衣服更好看,谁的头花更漂亮。那时候虽然生活水平不高,但是很容易有惊喜呢,并且过年真的是满满的仪式感。
后来长大了,生活水平也提高了。但是,对年的期待大大降低了。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大家日常饭桌上的饭菜已经实现了想吃啥有啥了,衣服也是一年四季随时更新。并且我们都大了以后,普遍的不愿意听七大姑八大姨唠嗑,因为此时的我们已经成为她们口中相互比较的对象了。
到了孩子这里,好像他们也不怎么期待“年”了。记得一个9岁的小朋友说“还不如不过年呢”。现在的小朋友普遍的心智要早熟,他们有自己的“舒适圈”,喜欢和自己的朋友一起,在家里写写作业,玩玩电子产品,有爸爸妈妈陪着,他们很满足。反而是遇到不经常走动的亲戚,而家长又让他们打招呼,招待不熟悉的小朋友,他们就不愿意逼迫自己做自己不喜欢的事情了。
城市里的高楼大厦保护着每一个人的隐私 ,也使得邻里没有那么亲密了。
城市的快节奏鞭笞着每一个人,大家习惯了脚步匆匆,偶尔的假期,也想的更多的是能够休息一下。
只是不知道,我们的生活未来会变成什么样子呢?我们的习俗又会怎样演变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