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拉瓦乔:把画作变成剧场
1. 卡拉瓦乔(1571-1610)是意大利16世纪末至17世纪初的一位著名的画家,他对巴洛克画派的形成有重要影响。在绘画艺术中,卡拉瓦乔带来了一种激进的自然主义,通过精确的细节描绘把握,和充满戏剧性的明暗对照画法,让巴洛克艺术更具真实性,充满灵动感。
2. 卡拉瓦乔,全名米开朗基罗·梅里西·达·卡拉瓦乔(Michelangelo Merisi da Caravaggio),出生在意大利北部的卡拉瓦乔村,因此人们称他卡拉瓦乔。他39岁就英年早逝,被称为“历史上脾气最坏的画家” ,甚至曾经在一次决斗中杀死了对方,由于常年逃亡,因此生前曾活跃于罗马、那不勒斯、马耳他和西西里多个地区。
3. 卡拉瓦乔和卡拉奇组成了巴洛克时期的“二元对立”,卡拉奇是“起点派”,代表着对文艺复兴古典艺术的传承;卡拉瓦乔则是彻头彻尾的“终点派”,主张摒弃前人的结构,发展出了属于自己的独特艺术风格。卡拉瓦乔代表着巴洛克艺术黑暗的、改革的、把文艺复兴视为终点的另一面。
4. 卡拉瓦乔生活的时代大背景是反宗教改革,天主教会为了自己的统治,反对马丁·路德发起的宗教改革,开始格外重视当时的艺术发展。宗教改革是推行艰苦朴素的清教徒式生活,他们认为艺术会蛊惑人心,是一种可悲的浮华,而天主教手中的武器恰恰就是用艺术教化大众。但是,文艺复兴时期润物细无声的艺术教化已经不能起到敲响警钟的作用,所以,在当时的意大利罗马,巴洛克风格的艺术地位被进一步提升,卡拉瓦乔正是教会支持的最重要的画家之一。
5. 卡拉瓦乔最擅长使用黑暗,通过对比彰显光明。与之前的艺术家们相比,卡拉瓦乔画面上的明暗对比更加强烈,往往画面的背景完全陷入阴暗之中。他向我们展示出想要表现一个主题,除了正面的歌颂,其实更好的方式是反面的对比,卡拉瓦乔这种以黑暗衬托光明的方式,非常符合当时天主教反宗教改革的大时代背景。
6. 卡拉瓦乔在绘画中非常重视真实感,批评他的人认为这是“自然主义”,太粗鄙、狂野,过于原始。这也反过来说明卡拉瓦乔的画中的确充满了真实,即便是宗教主题的内容,也少了很多标准化的圣徒面容,融入了很多丑陋却真实的人物形象。卡拉瓦乔的代表作《处女之死》(Death of the Virgin),与之前提香、柯雷乔等画家们描绘圣母升天喜不自胜的辉煌场景不同,在卡拉瓦乔笔下,圣母脸色惨白,变成了一个普通妇人的死尸。可见,他对真实的极致追求。
7. 卡拉瓦乔在绘画创作中实现了参与感,他利用画作内容的戏剧性,直接将你带入画中,就像画中的场景直接发生看画人眼前。卡拉瓦乔用自己神奇的技法,唤起你对画面的关注,甚至是静物画都能让你有想要参与其中的冲动。比如他画的一盘水果,乍看之下会让人想要冲上去把水果往里推一推,因为水果盘并没有完全老实待在桌子上,而是盘子的边缘露出在桌子外沿,有点儿摇摇欲坠,让人担心随时会掉下来。
8. 卡拉瓦乔有一种引人注意的能力,非常善于抓住一个场景中戏剧化的瞬间,通过细节捕捉带给你极强的参与感。他的代表作《纸牌作弊老手》描绘了作弊者出老千、同伙偷看牌后通风报信的场景,看画人在这个瞬间的描绘中,似乎已经参与其中,甚至还能料想出接下来发生的场景。
9. 卡拉瓦乔这种无与伦比的戏剧性,不只表现在世俗的主题中,在宗教画中也是如此。例如,文艺复兴讲述耶稣死亡和复生的画作不计其数,但是很难有画家能把被钉十字架和复活这两件事同时表达在一幅画中。他的代表作《多疑的多马》通过画中人物去触摸刚刚复活的耶稣身上的伤口这个细节,来将先死而后生这两件事表现在同一幅画中,真正做到了把画作变成剧场。
10. 卡拉瓦乔崇尚暴力美学,经常会画砍头、鲜血喷溅的画面。卡拉瓦乔善于抓住人性中丑陋甚至粗鄙的一面,并以此来表现他想要彰显的主题。比如《被斩首的约翰》,描绘了将圣人约翰的头血淋淋地呈献给莎乐美的场景;《手提歌利亚的大卫》,卡拉瓦乔把歌利亚的头颅画成了自己的样子,非常恐怖;《犹迪杀死荷罗浮尼》,画面也非常血腥。这些画作都集中体现了卡拉瓦乔对暴力的崇尚,口味非常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