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都有梦想,它们源于我们对生活现状的不甘,滋长于平庸与重复的日常。它们有相同点,都是瑰丽的、能够折射出我们心底最深的渴望。它们也有不同点,有的经受不起现实的打磨和摧残,逐渐消弭;有的却不放弃每一个能够汲取力量的机会,最终结出硕果。
为什么会产生这样截然不同的变化呢?我想起了《30岁前的每一天》这本书中举的那个牧羊少年和水晶店老板的例子。
牧羊少年梦想去遥远的埃及,水晶店老板是他在途中偶然遇到的,他的梦想是去麦加朝圣。如果把实现梦想的过程看作是一个进度条,那么水晶店老板现在仍呆在0%处,遥望着另一端100%处的梦想,一边回忆着青春年少,一边暗自惋惜早已蒙尘的梦想。
牧羊少年问他为什么不去实现梦想时,水晶店老板说他年轻的时候想先攒一点钱,就开了水晶店,等开了水晶店后,又不放心托付给别人,最后就一直无法下定决心离开。
我们可以分析一下水晶店老板的心理。他认为去麦加需要盘缠,这没问题。实现梦想都是需要启动资金的。他为了攒钱选择开店,但后来也正是这个店铺成为了禁锢他的囚笼。
这里有一个值得商榷的点:积累梦想基金的路径有很多条,但我们究竟应该选哪一条?换句话说,我们怎样选择,才能更利于实现梦想,而不是像水晶店老板那样,把助力变成阻力?
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可以反过来思考“为了尽快实现梦想,要避开哪些雷区”。
在我看来,这个水晶店老板犯了两个错误:一个是缺少有效行动;另一个是没有提前规划。
首先,缺少有效行动,它其实还有一个名字:逃避。为什么这么说?去麦加朝圣的确需要钱,但如果不迈出脚步,钱再多,一辈子也到不了麦加。所以要想实现这个梦想最有效的行为是什么呢?是攒钱吗?不是的,攒钱只是助力,往那个方向走才最直接有效。
那么这个水晶店老板知道这一点吗?当然知道。但知道了他还是会想“路途这么长,我也没去过,得多做点准备啊”,然后时间就在做准备中一去不复返了。
不是说做准备工作这一行为不对,而是现实是,我们的梦想是具有时限的。它不会乖乖等着你把一切都准备好,而是会因为各种自身或外界,可控不可控的因素而被耽搁。
举个例子,想去某个公司的某个岗位。看了招聘要求,知道了他们要什么样的人,比如会PS,这个自己不会,然后就开心地投入到学习PS的过程中了,中间突然想起来刷新一下招聘信息,结果发现已经不招人了。
这就是缺少有效行动的例子。
所以我们到底应该怎么做呢?打直球。具体点就是知道了到底做什么对实现梦想有用,我们就去做什么,要抓住那个最核心的有效行为,然后不断重复。
而提前规划就很好理解了。提前了解要做哪些准备工作,怎么去做,需要做到什么程度,要做多久。在有了一个大概的蓝图后,就立刻开始行动,边行动边完善计划,让它更顺畅地运行,从而指导我们接下来的行动。
比如水晶店老板他就可以把赚钱的途径都列出来,然后定下一个期限和钱数,在这个前提下去圈定攒钱的方式,这样就不会有后面因为开店而脱不开身的后顾之忧了。
再比如求职那个例子,你知道自己缺少PS这个技能后,可以制定一个短期的目标,要学到什么程度,最好有一个成品可以展示出来,而不是说一定要等到多么精通才能去投简历。招聘信息的时效性是一个问题,如果你在短期内能拿出一个成品既可以证明学习能力,还能根据应聘时对方的评价,随时修改后期的行动计划,即便这一次应聘没有成功,也提高了你下一次成功的几率。
所以你看,其实实现梦想的过程没那么复杂,我们不需要一开始就做到万无一失,也不需要一开始就考虑得面面俱到,因为随着我们展开行动,就意味着蝴蝶的翅膀扇了起来,我们无法精准预测未来会发生什么变化,我们能做的就是,走好现在的每一步,然后走一步看三步,不断精进,不断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