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者以为,对于一本书而言,导言部分很多时候都是极其重要的。导言可以将整本书的重要观点提炼出来给读者,使得读者在进入正文的阅读之前,能够得到一个整体的、概括的认识。如果捧起一本书时,书的导言都根本没法儿吸引你,我觉得不读也罢。就像开学的第一课一样,如果听完之后完全失望,不退课又将怎样呢?
笔者就认为J.B伯里所著的《思想自由史》之导言《思想自由与反对的阻力》就是一篇很好的导言。假设将之抽离出该书,这篇导言的价值也完全不可以忽视。
对于这篇导言的梳理
1
一、“思想自由如有什么有价值的意义,应是包括言论自由在内的。”
如果所思没有能够表达出来,即使它在你的脑内产生是自由的,那它对于周围的人来说也没有什么意义。如果只允许思考问题而不允许与人交流,那当一个人发现一个真理,兴奋喜悦地打算与他人分享时,却被禁止了,那他一定是苦恼的。
二、“过去人类社会一向是反对思想自由的,换句话说,是反对新观念的……”
作者为此提出了几条原因。新思想打破一般人对于所熟悉的事物的认知,要让他们为转变自己的思想做出努力是很困难的。对新思想的反感又因为现实的恐惧感加深了,保守天性导致人们认为新思想将打破原有的社会秩序。保守又因为迷信而加强了,从前的社会习俗与相关的见解总是与宗教信仰密切联系的,那么新思想就意味着不虔诚,也就是触犯了信仰。
新思想的自由之所以难以实现,旧的权势阶级的阻梗是一个很大的原因。
三、“天赋权利”
生存权与繁衍权属于人类的“天赋权利”,但是这些“天赋权利”依然受到了限制,比如在法律上,即使饥饿也不允许人走上犯罪的道路,在道德上,滥交也会受到批判。那么思想就必须得到自由么?作者提出“要得出对言论的压制是错误的这一结论需要很长的时间……”从前就为了思想的自由付出了流血成河的代价。
四、权威
源自权威的可论证的知识。比如过历史上存在过拿破仑,加尔各答并不仅仅存在于地图上。因为来源于权威,我们常常不会加以怀疑,如果我们进行怀疑,那么我们通过简单的论证,我们也能证明这些知识是正确的。
源自权威的不可论证的知识。人们接受到这些信息的时候,应该要有能力去分辨,这到底是可论证的还是不可论证的。大多数关于自然与人的信仰直接或间接符合宗教和社会的利益。中世纪的人们,如果怀疑灵魂不死,那他甚至会被处死。权威宣称这是真实的,并且强加给人们。权威所提出的意见,即使不能被证明是错误,也没有资格让人们去相信,因为人们需要的应该是证明其是正确的。但是那种话,被人反反复复地讲述,通过暗示的力量,就能起很大的作用。
五、“自由思想”“理性主义”
“理性主义”是指理性毫不妥协地维护它在整个思想领域的绝对权利。“自由思想”拒绝受任何权威支配而只受自身支配,确切无疑与神学有关联。
理性唯一的武器一向是论争,权威却可以动用物质上、精神上、法律上等方面的力量进行压制。
自己的一些想法
2
一、为什么年轻人很容易就受到轻视与压制
反叛的常常是年轻人,新思想也许总会戳到老一辈的痛处。勉强老一辈去接受新一辈的思想毕竟是很苦难的,新思想一出生,对于前辈来说,就是异质的事物,对于异质,当然常常是下意识去排斥的。稍加了解之后,又觉得这样的思想或多或小地打破了他们原先建立的认知秩序。
或者这并不能算是原因的全部,也许是长辈实在不想年轻人走他们的老路,于是便压制起来了。或许,年轻人的出现,一下子威胁到了他们所代表的旧势力的利益,出于本能也排斥了起来。
二、一些原因并不仅仅适用于“新思想”
作者提出的是,新思想如何如何与旧思想产生冲击。我认为的是,人们常常排斥许许多多不适合他们的思想,并不一定是新思想。原因是同样的,实在是这些思想“威胁”到他们了。如何“威胁”的呢?笔者作一些微小的猜测。或许每个人都有安于身、行于世的思想基础,到了一定的年龄,有各种信息综合而成的人生观也就基本稳定了,倘若有一个思想走近来,将要冲毁他的为人的思想基础,他能不排斥么?也许他暗地里也是认同的,但是思想的转变的代价他也不愿付出,那么也是好继续排斥了。这样“维稳”几乎是每个人所必需的,大多数人都在在适合自己的老路子上走下去,不到万不得已或没有碰到相当奇妙的机缘,很难实现一个思想换血。我也不是说,新的便好,异质的便好,做“思想换血”就是好的。我认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命底色,所以各自建设独特的命运大厦无可厚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