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说起老师与学生的关系,似乎总是教与学的关系。前者给予,后者获得。于是,社会总是倡导老师无私奉献。然而,作为老师,如果真的只是一味给予,而忘了从学生身上获得自我成长的话,这种付出也总会有枯竭的那一天。
今年教一年级,本是挺累人的一件事,但是一想到能和一群有灵气的孩子相处时,心中还是有点期待的,我期待着能从他们身上获得些新东西。事实证明,的确会遇到很多意料之外的事情。
一次语文课上,坐在最后一排的倪佳华小朋友又不认真听讲了。为了更好的监督他,我喝令他站至讲台前。我想他会明白我的用心,至少知道我是在惩罚他。然而,几分钟过去后,我却发现讲台前的那个人没见了。正当我疑惑不解时,居然发现他正蹲在我脚边精精有味地玩粉笔灰呢。这是我第一次遇到这种情况,“他难道不知道自己正在罚站吗?”“他难道不应该配合老师的情绪吗?”看来,我真是太不了解一年级孩子的特点了啊。
果然,在今后的日子里,又发生了很多类似的事件。例如被批评的孩子依然专注于自己手中的小玩具,如果让两个或两个以上孩子罚站,那简直是给他们创造新的乐园,他们肆无忌惮的打闹着制造出各种各样的乐趣,总之不会让自己陷于悲伤的情绪。
这让我不得不反思自己的思维方式,“我认为”和“他认为”真是两码子的事。孩子们总是不怕掩饰自己的情绪,也不屑于配合你的负面情绪。他们不怕做出自己喜欢的事情。当他们想要站起来跑两圈时,才不会假装享受上课呢,他们有属于自己的额大胆肆意。他们为身边的世界着迷,没有什么能阻止他们寻找乐趣的决心。如果他对你的课不感兴趣,一点儿也不会装出认真听讲的样子,即使你把他拉到你眼前,揪着他的耳朵,也无济于事。
然而,当我给他们讲绘本故事时,那一双双眼睛却闪闪发亮。根本无需多言,一个个专心致志,这一切源于吸引。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句名言早已烂熟于心。但是因为这般纯真的孩子,这般毫不掩饰的孩子,让我更加直白更加深刻的感受到这一点。
好吧,既然如此,我就尽量顺着他们的兴趣点,去设计学习方式。例如在教学“j q x”时,有一个难点:小ü碰到它们要去两点。然而顺口溜无论背得多熟练,遇到习题还是会忘记这个规律。于是,结合他们爱听故事的特点,我编了一个小故事:“听说在拼音王国里,有个特殊的规矩,带着眼镜的小ü碰到三个朋友,一定要脱掉眼镜,不然他们会很生气很生气。”从以后,错误率降低了不少。
其实成人的世界也是如此,只是隐藏的很好罢了。
所以,明智的做法不是一味压制人们的乐趣,而是顺着乐趣去设计有意义的行为,将乐趣与目的尽量融合。老师的教学行为也是如此,了解孩子们喜欢什么,顺着他们的思维方式去调整我的教学方式,这是我要做的,也是我从孩子身上学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