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大多数人一样,最初接触曾国藩时,他不过就是个挺没趣的老头。长得土头土脑,不抽烟,不喝酒,不玩女人。成天道貌岸然,正襟危坐一方面总在思考国家大事,另一方面又写了一大堆絮絮叨叨无比唐僧的家书。仅此而已。”百家讲坛的张宏杰老师曾这样评价他。
无独有偶,这也是我对这位曾被无数学者、领袖视为“圣人”的第一印象。可读完一些细节性描述才发现,他其实是一个极“有趣”之人,他幽默风趣、爱开玩笑,与幕僚们一起吃饭时经常讲笑话给他们听,甚至“揭家底”,与家人相处也是极为幽默。
这样一个“有趣”之人,又在政治、军事、文学、治家、书法、人格修养等方面都取得了巨大成就,真正做到了立德、立言、立功三不朽,最终成就了一代儒家。让人不禁好奇。
随着进一步的了解,才发现他与我们其实并无二异,曾国藩虽然身为晚清大儒,理学大师,但是根据曾国藩日记记载,刚刚步入仕途的他其实是一个举止轻浮做了不少荒唐事的浪荡公子,甚至可以说,30岁之前是一“庸人”,和大多数人一样,有着大大小小很多缺点。
他心性浮躁,坐不住。每天都要“四处征逐”酒食宴饮,穷侃雄谈,下棋听戏。
他为人傲慢,修养不佳。“凡事见得自己是而他人不是”,“谓看诗文多执己见也”。
他品性虚伪,对人能作几副面孔。“赞叹有不由衷语,谈诗妄作深语”。
他沉溺于“色”,屡教不改。在朋友家看到主妇,“注视数次,大无礼”。看到姬妾,“目屡邪视”。
所以,曾国藩之于后人的最大意义,他以自己的实践证明,一个中人,通过“陶冶变化”,可以成为超人。
在立志改变的过程中,曾国藩不断下决心却也不断重复错误,效果欠佳。那么,是什么最终促使他能够彻底摒除旧习,脱胎换骨呢?
这起源于一个字:静。曾国藩在意识到自己的问题后,找到他当时的老师唐建,送给他一个“静”字,自此,曾国藩的人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静能生智慧,静极生阳。老子讲清静无为,佛家讲入定,孔明讲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后来,“静”成为曾国藩一生中最大的修行,他甚至说道:“能甘淡泊,便有几分真学问”。用“静”来评价一个人。
曾国藩在获知这一秘诀后,主要通过两种方式来实践,最终改变,成为古今之圣人。
一曰“静坐”。在曾国藩的日课十二条中,有一条便为此。无论多忙,他每天都会利用至少半小时来静坐。静坐时自省,开启心智。
二曰“临事淡泊守智,淡定守静”。无论遇到什么事,都要先让自己静下来,要淡定、要从容。然后再认真考虑下一步行动,不再似以往般浮躁。
曾国藩一生看似整体一直在步步高升,但其实经历了很多困难与挫折,读《曾国藩家书》,便知他一生的成就与“静”有莫大的关系。
“平易恬淡,则忧患不能入,邪气不能侵,故其德全而神不亏”。世事浮躁,要修得一种世事洞明而乐观豁达的心境,走好自己平稳而又充实的人生之路。真正“养得胸中一种恬静”。
兔小月,喜欢写作的法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