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竹坪村位于陕西蓝田县蓝桥镇。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诗歌里面的蓝关,就在蓝桥镇附近。2018年春节,野竹坪村还曾举办了以“传承当代愚公精神,矢志艰苦奋斗”为主题的党性教育活动。
遇见蓝田野竹坪村,不是刻意用遇见这个词,也不是诗意化的描述。约定就是相见,遇见就是不经意撞入眼帘。我与野竹坪村就是不期而遇。
野竹坪村,这几个字其实早已知道。几年前,去王顺山时,就看到了野竹坪村的牌楼。当时我们的目的地是王顺山,野竹坪村这几个字也只是在心里的一闪念,这是个什么地方?名字倒还挺有意思,野竹坪村。
野竹坪村对面就是王顺山,王顺山(天下第一孝山)已经开发了多年,可以说是小有名气。而野竹坪村,就少有人知了。
野竹坪村多年来一直躲在山窝里,似乎远离尘世。翻过几座山头,几公里外就是蓝小公路(312国道一段),然而这条公路也只是1999年才正式通车。
我们把时光追忆到1978年,这年12月党中央召开了十一届三中全会,揭开了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的序幕。到1983年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全国范围内全面推广,也就是土地分给农民了。改革的春风激荡着神州大地,外面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然而野竹坪人还锁在大山里,远山阻挡了层层春风,他们渴望走出去,渴望有一条连接外面世界的大路。
1990年4月,时任野竹坪村党支部书记的徐余章振臂一挥:乡亲们呐,外面现在是火热的场面,我们心里火烧火燎,急得没法子。我们要走出去,可走出去没有路,怎么办?国家正在建设,正在开放,到处需要钱,我们不能等靠呀!我是支书我有责任,我带头,我冲在第一线,党员干部先上。1990年起,徐余章带领着野竹坪的人民,历经5个春秋,硬是在山上开出了一条宽7米、长5.5公里的出村道路,结束了野竹坪村无出村大路的历史。
从红旗渠到郭亮村,什么地方都要带头人,关键时候都要靠带头人。1970年,时任郭亮大队党支部书记的申明信就喊出了:俺郭亮大队要学习老愚公,领着郭亮人修一条山路,也跟平地的人一样能推着小推车下山!在工程最紧要、最危险时刻,17个党员全部按时报到,无人缺席。
野竹坪村也一样,只是这条道路没有郭亮村的凶险,没有那么多可歌可泣的故事。这条路有些平凡、有些朴素,有些寂静。
这条路的知名度并不高,也许是名气太小,修路难度系数比较小,没有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没有什么大的亮点,这么多年,还一直沉寂着。这几年发展旅游事业,网上渐渐才有了关于野竹坪村的消息。
去这个地方看看吧!世外桃源一样的地方,静一静躲开城市的喧闹,离开城市是为了回到城市,前往深山并不是向往深山,我们只是在那里享受得到片刻的宁静,吹吹自然的风,看看流水,看看山,听听鸟语,闻一闻花香,告诉自己,我们离自然已经很远了。
我们向往自然,但我们的心在城市,城市里面有更美好的东西,是更令我们身心愉悦,令我们锦衣丰食的好地方,明星的演唱会不会在僻静的山里,繁华商贸,娱乐高堂更不会在这远山里,在少人烟的地方。
对面王顺山的停车场已经停满了车,这边车很少,从山底到山顶,再到山谷就我们家一辆车,路上只遇到一个拉砂石的卡车,休闲的车一辆也没有遇见。
越走心越慌越走路心里越发毛,由于是新路,加上正在修路,路面也不是很平整,转弯多,而且都是近乎90度的急弯。初来这个地方,定是个练车技练胆的好地方。
妻子说敢不敢再上去了?这是啥地方啊,怎么没有人呀?一个人、一辆车都没遇到,你的信息是不是有误?
我也有些不确定,看着深远的路,内心似乎不坚定起来,嘴上却说:没事,反正车跑,能开上去,就能开下来。
好不容易爬到山顶,山路又朝着山谷延伸去。这下确实让人有些害怕,担心,敢不敢下去啊?下面是什么情况?下去了车还能不能爬上来啊。在犹豫在徘徊。
有时冒险具有诱惑性和吸引力,尽管害怕,我们还是往前冲了。我想既然村子里有人住,就一定有路,有人来过就一定能到达。
终于到山脚下了,到达村子了。村子里正在修路,也没个合适的停车的地方,其实是有,主要村口这块地方有限。
整个村庄非常的安静,一幅世外桃源的画面,很少见村民,也没有游客,一幅恬静的田园风光。只有坐在树下的一位老太太打量着我们也不说话。
我们沿着村子朝里面走,有小平房也有二层小阁楼,有过的好的人家,也有一般的人家。富裕和贫穷在哪个地方都存在。高门大户,贫窑寒窟也存在这个寂静的小山村里,这就是生活。这就是世间沧桑,人生百态。
然而这些丝毫不影响野竹坪村的美丽,不影响她欣欣向荣的未来,以及以后会一定会热闹起来的场面。
河滩里有妇人在洗衣服,她拿起衣服在河水里面抖动,又拉上来放在石块上揉搓,洗来洗去脚下的水都是干净清澈的,仿佛她不是在洗衣服,而是为了搅动着河水的欢快。
我有种羡慕她的感觉,她拥有这整条河流,满河的水都属于她,她随性而为,喜欢哪块地方,她就停下来,走入进去,恣意地拨动河水。然而对于她来说,这是日子里的事情,谈不上喜欢不喜欢,更没有诗意。确切的说,她更喜欢城里的高楼大厦,喜欢高楼大厦里面的全自动洗衣机,一按按钮,她什么也不用管,可以舒服的微笑的站在旁边,看着、看着衣服在洗衣机里面飞速的旋转。
我们羡慕她,她羡慕外面的世界。
一位播音员曾说过,旅游就是从自己活腻的地方到别人活腻的地方去。
其实想想我们都是这样的人。
我又想起另外一个故事。一位作家去了一个很远的小村子,遇到一位老人。他有种怜悯老人家的感觉,一辈子就流逝在小村里。他问老人去过外面的世界没有,老人说他去过北京,作家来了兴致,连忙问繁华的北京城如何?老人却淡淡地说:北京,北京我去过了,北京好是好,就是太偏远了。
所以偏远所谓繁华全在自己心里,以自己为中心,整个世界所有的地方都是远方,都是偏僻的地方。
沿着河水,我们向前走着,河边农人们正在忙碌,他们砌着花墙,正在修建沿着河边的人行道,和山里的生活一样,他们舒缓,显得平静祥和,我们的意外来到也没有打扰到他们的安静,他们忙着手里的活也没有专门来打量我们,从他们身边轻轻地穿过,沿着河畔我们继续往前走。
有几户人家已经办起了农家乐。有一户农家乐的名字,竟然起着王老师农家乐,我们也很好奇。猛然一看以为是城里哪个辅导班的名字?后来得知这是一位退休的老师,闲赋在家,就开办了农家乐。
农家乐门口搭着凉棚,摆了桌子,只是没有游人,一切都在等待中,在宁静中等待喧闹。
河畔的对面正在修建游客中心,世外桃源几个鲜红的大字,显得格外醒目,小山村也渴望外面的人进来,也渴望热闹,望尽快发展起来。
游客中心规模很大,可以吃饭,可以住宿,可以游玩,紧靠着河边,建成后这里应该是一个纳凉避暑的好去处。
村子沿着山谷扯了很长很远,我们只走了一小截地方,听说下面还有黑龙潭,我们也没有去。
匆匆而过,这个地方我曾来过,留在记忆里了。临走时,总想着野竹坪村,我一定还会来的,这里也一定会发展起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