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本书中让我动容的是,老师们并不认为孩子毕业了,他们就尽到了应尽的责任,相反他们更为一些孩子们今后的前途焦虑不安,因为学校没能把他们教育好。
而这里所谓的没有教育好,主要是指德育方面不符合标准。所以他们认为学校对孩子的培养,绝不能因为他们不再是学生而结束。
知识掌握并不太好的现象还可容忍,而道德上没有教育好的,万万是不能放出学校。对他们的教育必须进进行到底。
而他们的方法是对相应的孩子进行坦率的谈话,并为他们提供帮助,以教育为目的,积极地改善其周围不好的环境和条件。
例如:
有偷窃行为的学生老师专门对他进行观察,还特意为他组织了表彰诚实、不弄虚作假和热爱劳动等行为的互助组。毕业后学校更是努力把他安置到农庄工作,让他在一些诚实而认真负责的庄园手下劳动。虽然因为家庭教育让学校取得的成果,功亏一篑,但他的确有段时间被吸引到生机勃勃的集体生活中,积极参加各项有益的社会劳动。
对于毕业生坦承自己也感到良心谴责,愿意重新开始生活的不良青年,学校在教学车间组织了一个学习制作家具的木工组,大家看到自己的劳动成果都积极的参加学校各项活动。学校千方百计培养并鼓励他们力求上进的精神和以自己的技术为荣的自豪感。那些曾经不守纪律、专门捣乱的年轻人,甚至成为了某些小组的负责人。
苏霍姆林斯基说,每个青少年都要受到学校教育,直到他们在道德上达到完全成熟的水平为止,这样做对社会和对我们学校都十分必要。如果我们学校能够把那些由于各种不同原因而中途辍学的人包下来,那么就可以避免出现一些恶劣的外界环境。尽管我们对不良环境害怕,但我们对这种环境的造成也负有相当的责任。
当然作为中国这样一个人口大国,可能很难用上面这种方法,但如果我们每一个环节都能够注重孩子的德育,用心关怀爱护孩子的心灵,大环境的改善也将必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