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读书小记
我常常认为,现代学子读古史书,犹如吃坚果,亦如吃榴莲。
那晦涩难懂的古文,春秋微言中的大义,就好像坚果之外壳,榴莲之装甲,横亘在面前,初读真的不知其然。你得把坚果的壳破开才知道果仁的香,扒了榴莲的皮才能尝到果肉——而且你还不一定喜欢那果肉的味道。
这时候还不能把问题想简单了。你得用拳头破核桃壳,用指甲抠榴莲盖。只要功夫深,或许是能成的,但是伤地肯定不轻了。就读个书,把自己读伤了,不值得!
所以我们需要工具。吃坚果时特别省力的工具是钳子,吃榴莲用的是刀,读古文当然借助的是注。这并非是走捷径,你要知道就算是专门教读古文的的古代,从七岁稚子到后生学子,大多也要借助名家的注解来读四书五经的(苏轼、王安石等大家都给学子们写过经书的注),何况我们?所以不要难过,也不要害羞,不是我们愚笨,实在是古文太过晦涩高深。
并且现在读史、学史的专家们成功受到了商业资本的启示和熏陶,牢牢抓住了当下社会的集体阅读心里,通过嘴或笔出版了许许多多、林林总总的白话版、幽默版、搞笑版、无厘头版的史学著作,解决了求史若渴的读者们的“温饱”问题,普及了许多历史知识,也为很多历史人物洗了白翻了案(最典型是袁崇焕),成功将历史学从一门严肃晦涩的学科转换了一门大众化学科,对学科建设贡献巨大,在社会上大受欢迎。虽然有点铜臭味(咱也需要生活啊!),也带有极严重的主观性(我是这么理解的您随意啊),但总的来说我也很喜欢(这里加个哭笑不得的表情)。
好了,现在我们受到了许多的帮助,可以成功地、甚至无障碍地接触历史了,但是读完了才发现顶多只能记住个王朝顺序、有名的帝王将相、古代趣事奇事,根本谈不上什么以史为鉴。或许更聪明的人、更有具体情境的人确实能鉴出个什么,但是咱是个普通人啊!本来古代史书的微言大义、遮遮掩掩就是写给帝王和高级知识分子看的,也是是为了文明存续而写的,谁会想到小老百姓?(也别怪他们,竹简贼重,洛阳纸贵,要像我们现在这样写文章,非崩溃或者破产不可)你叫我鉴什么鉴?想要鉴一鉴自己,每天写一写反思日记就够了,想从史记或者资治通鉴中鉴一鉴自己?还是洗洗睡吧。到头来才发现看史书,特别是看那些白话版、幽默版、搞笑版、无厘头版的史书,原来就是图个热闹,记住里面的故事,多一点谈资,消磨消磨时间,变成了很大的一种乐事。
当然,也并非没有什么可以鉴的。那些林林总总的书,其实大都已经总结出了作者想要说的话和他们的阅读经验,也就是说,他们已经鉴到了东西,并且分享给了我们。这些现成的经验当然大受欢迎、来者不拒啊。但是随着阅读铺开,很快又发现了问题:一家之言好解,万家之言令人糊涂。公说公有道理,婆说婆有道理,不知道该听谁了。有人认为袁崇焕是罪大恶极的叛国贼,现在又有人认为他是抗击后金不折不扣的大英雄,这些写给特定读者看的观点,对袁崇焕来说都有失偏颇,到底谁能给他一个公正客观的评价呢?
没办法,只能往下看。或许读多了,自己也能明白些个一二。起码自己要认真先读懂,再去多读几篇,好好研究,总会有收获,随着岁月流逝,心境再改,经历增多,社会地位攀升,再读史学,还真给鉴什么东西来也说不定了。凭什么我不能去想太史公到底曰的对不对,司马光的历史观到底合理不合理,那么多幽默搞笑的史学作品它们作者的观点到底公正不公正呢!
二 兄弟俩:陈后主和南塘后主
一个封建王朝逐渐式微,直至没落,最终产生一个亡国之君。诸如唐宋元清这些不断逃跑复辟逃跑的亡国君就懒得说了,比较有名的如献国身死的秦王子婴,唯唯诺诺的东汉献帝,惨烈自缢的明朝崇祯,这些亡国帝王或可怜或悲壮或令人唏嘘或遗臭万年,在历史长河中被人谈论至今。但是有那么两位帝王,我倒觉得甚是可爱。他们肩负重任而沉迷声色,身系万民却不知自强,最终丢失了江山美人,沦为亡国君主,按理说该受人唾骂才对,可凡是知道他们的,好像都不怎么讨厌。这俩隔着几百年时空却成为难兄难弟的皇帝陛下,就是南朝陈国后主和宋初南塘后主,一个叫陈叔宝,一个叫李煜。之所以把他俩弄在一块,是因为他们身上有很多相似之处,几乎有翻版的命运。
先说陈后主。他姓陈,叫叔宝,名字听起来像是现代人。(在十数年后,有个姓秦的唐朝大门神的字竟和他的名一样,我真的是很惊讶,秦琼怎么允许自己的字和一位贻笑大方的人一样呢?)
陈后主的爷爷叫陈霸先,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浙江籍开国皇帝。南北朝的皇帝是最高危的职业,估计暴死率仅低于当炮灰的士卒。仅几十年间南北死了无数位皇帝之后,历经风险的陈叔宝登上了他爷爷开创的皇帝宝座。
按道理来说,从小就是人质的陈叔宝,长大又差点被企图篡位的叔叔给弄死,应该会成长为心机深险、为人厚黑的储君啊。可是陈先生在当太子的时候,学的不是怎么治国理政,倒是对文学极感兴趣,天天开会,会议内容是怎么写文章和做诗,会场除了笔墨纸砚外,还有美酒和歌姬,醉翁之意,大家都心知肚明。自然,登上皇位后也不能指望他如何体恤百姓、勤政爱民了,那些纸醉金迷、醉生梦死都变成了题中应有之义。如果爷爷陈霸先在九泉之下能看到他大兴土木盖起的临春、结绮、望仙三阁,非掀了棺材板出来捶死他不可。
慢慢的,我就在想,陈叔宝为什么会变成这样?或者说,南北朝大部分帝二代帝三代为什么都会变成这样?南北朝每一个皇朝的开国之君都是一代枭雄,为何他们的儿子孙子都没有经过守成之主的过渡,马上就会变成懦弱或者荒淫无度的废物呢?我想可能是一种集体心理疾病。你粗粗看一下南北史就知道,这个毫无礼义廉耻的时代,不论谁当上皇帝都是一种绝望,从穿上龙袍那一刻开始宿命就已经将死亡印记刻在他们脸上,或许他们知道再努力也没用,再奋斗也是空,总会很快有人去架空他,囚禁他,侮辱他,杀死他,诛灭他全族,还不如及时享乐,不惜一切代价给身心带来愉悦,反正结局都一样,何必苦苦挣扎?
这种由五胡乱华导致的礼崩乐坏而引发的集体心理障碍,迅速蔓延到南北所有年轻的皇帝心中,以至于几乎没有一个年轻皇帝能身系天下、为社稷奋不顾身,就算有,问题是也没用啊,反正有人马上推翻你!所以这不仅是皇帝个人的悲哀,也是时代的悲哀。
这只是我个人的猜测和理解,陈叔宝是不是这么想的我也不知道,但是他不会治国也懒得治国我是知道的。他怎么个荒淫无度昏庸无能就不必赘述了,史学材料太多了,结局也显目地摆在史书上:随国公杨坚推翻了北周建立隋国,然后挥师南下,轻而易举干掉了陈国,完成了统一大业,他就是隋文帝。
可怜的中华大地,从东汉末年的三国之乱到西晋八王之乱到五胡乱华晋朝衣冠南渡再到南北朝,整整经历了三百多年的战乱。这三百多年不停地打,今天打了明天打,今年打了明年打,你方唱罢我登场,我登场后又挂了,终于暂时(对,是暂时的,因为杨坚死后又迎来了席卷全国的战争)结束在了杨坚手里,杨坚完成了中国大一统,开创了推进中华文明进程的科举制度,在历史上留下了功绩。
陈后主亡国后,杨坚没有杀他,给他的待遇还不错。保留了一定待遇的陈后主,加上可能还有点私房钱,仍旧过着醉生梦死的生活,在五十二岁那年自然死亡。他死后杨坚给他的谥号为“炀”,这个谥号一看就是个昏君的谥号,讽刺的是,几十年后,隋文帝杨坚的儿子杨广,这个杀兄弑父的皇帝一生虽留下了功绩(大运河),但是因为他的残暴荒淫,被推翻后,唐高祖李渊给他的谥号也是个“炀”,是为隋炀帝,真是天道轮回,因果报应啊!
陈后主亡国之后仍不思悔改,纵情享乐到死,又成为了被后世诟病的槽点。在这里我想替陈先生喊个冤。第一,上面提到了,南北朝皇帝可能有一个与生俱来的觉悟:既然挣扎无用,就要及时行乐,今朝有酒必须今朝醉,管他明天太阳升不升。所以既然杨坚任他享受,他还装什么清苦啊!第二,重点来了,作为亡国之君,是有老部下的,会有同情者的,这必然会引起多疑的当权者的猜忌,你不喝酒不听美女唱歌,倒是整天皱着眉头喊着“天啊,我的江山啊,什么时候还给朕啊,我的忠臣良将们,你们在哪啊!” ,这不是找死吗?对,几百年后一个和他一样的亡国之君,整天在词里哀叹故国啊故国的,很快就被毒死了,那就是南唐后主李煜。
陈叔宝的一生简略地介绍完了,想要再仔细点看,可以去找找相关的资料。这里要说回来的是,他跟南塘后主李煜到底有什么关系?
让我们先回忆下陈叔宝当太子和当皇帝时的主业是什么?对,就是搞文学创作加上和美女一起唱歌。先来看看他最有名的作品:《玉树后庭花》
丽宇芳林对高阁,新装艳质本倾城;
映户凝娇乍不进,出帷含态笑相迎。
妖姬脸似花含露,玉树流光照后庭;
花开花落不长久,落红满地归寂中。
多么奢华的宫廷楼宇,多么美轮美奂的妃嫔,小脸蛋像花含着露,玉树光彩照着后庭花,但是突然画风一转,“花开不长久,落红归寂中”,好端端的一首艳丽之极的诗竟然变成了哀鸣的丧钟之音。可能陈后主在写这首诗的时候,就已预想到自己和这个国家的结局了。
后来这首诗很自然地被人们认为是不祥之曲、亡国之音,也频频出现在诗人的诗中,最有名的当属杜牧的“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每当读到这句诗,我就在想,亡国跟商女有半毛钱关系吗?人家都已经沦落为歌姬了,天天卖笑卖唱,而且这种生活很可能就是她的国和那些人造成的,如果知道亡国,更要唱死你不可!当然这只是杜牧借以讽刺当时的当政者的,是我境界太低了。)
可怜的陈叔宝,写了一首大作,没想到成了典型的亡国之音!
现在可以来说说陈叔宝的结义兄弟南塘后主李煜了。(其实李煜太有名了,我说的可能大家都知道。但是为了文章的完整性,我就赘述一些)
李煜和陈叔宝一样,也是帝三代。陈叔宝的爷爷陈霸先也就个小卒出身,而李煜的爷爷却是正儿八经的大唐皇族后代。皇位传到三代,李煜登上宝座亡国后,李唐江山彻底跟历史说了再见。其实李煜原本不当不了皇帝,他有个太子哥哥李弘冀挺要强,很会打仗,可是在皇储之争中和他叔叔干了一场,把他叔叔给干死了,自己也被废了太子位,最后死了,我也不知道怎么死的,在政治斗争中死的,死法根本不重要了,然后李煜莫名其妙地变成了皇储。当然也有人说在一系列的宫廷斗争中,李煜都置身事外,其实是一种智慧和隐忍,我不以为然,从他后面的表现来看,他压根儿就是不是那种城府至深之人。其实吧,如果他没有登上皇位,而是稳稳当当做个安乐王,写写词画个画,中国虽然少了个伟大的文学家,但是人间会多一个快乐的词人。
李煜的爷爷老李受禅让建立南唐,也曾励精图治过一阵,李煜老爹李璟手里的南唐总的来说也不赖,毕竟国土占据着全中国最富庶的江南之地,到李煜接手后,其实国家整体上也没那么差。
这只是相对而说的,特别是兵锋!
北方的大兵们太强大了,最有名的大兵头子是赵匡胤,也就是宋太祖。(又插个题外话,我挺佩服宋太祖,统一了中原和江南,结束了五代十国的乱世纷争,开创了文人治国之道,具有军人的强硬中又深谙文人才能治国,就是不知道他的子孙为何会那么不中用。历朝历代开国帝王都很霸道,子孙渐渐没用也属正常,但是没见过宋朝皇帝那样懦弱没骨气的,徽钦二宗宁愿像狗一样活着被掳到北方,也不肯身死社稷、为万民垂范,南宋高宗宁愿偏居江南一隅,甚至以皇侄身份行书于金国,还杀了岳飞等武将求自保,总的来说,是没骨气,骨头太轻,他们没资格成为中国历史上正统王超的皇帝!)
在彻底亡国之前,李煜都在做什么呢?首先,赵匡胤称帝的时候,李煜的爹都还活着,但是害怕地不得了,竟然把自己的帝位给去了。李煜的爹驾崩后,李煜登基,赵匡胤挥师南下,灭了南汉,李煜害怕不得了,把自己的国号“唐”都给去掉了,称江南国主,他爹和自己都不是帝了,那他弟弟和儿子就不能为王了,降成了公爵,自皇族以下,统统降级。这样做无非就是想向宋朝表明:咱啥也不要,就求一点安身之所享点富贵荣华,您老就放过我们一马吧。
但是赵匡胤能放过他们吗?不可能!要知道赵匡胤的人生观、军事观是那句“卧榻之旁,岂容他人酣睡?”于是宋朝大军兵临城下,李煜开城投降,南塘灭国。(赵匡胤这句话,其实对于他自己和整个宋朝来说都是极具讽刺意味的,在乱世中丢失的燕云十六州,终宋一朝也没能拿回来,人家天天在你大宋卧榻旁边打鼾,甚至还爬上卧榻把你一家子全扔下床去,赵匡胤的子孙何曾放过一个屁!)
说句公道话,相对于陈叔宝来说,作为皇帝,李煜稍微会好一点,起码他曾经努力过,也练练兵,搞个军演什么的,但是可能他发现自己挥刀根本不行,还是挥笔比较厉害,而且在治国治军的思路上也不如吟诗作对通畅,所以大多数时候还是吃吃喝喝听美女唱唱歌。有兴趣的可以去查一下《韩熙载夜宴图》,场面之丰富奢华,令人叹服。韩熙载是李煜朝中的大臣,因对朝廷不思进取而老是夜宴排遣忧愤,著名画家顾闳中应该是参加了某场夜宴,于是画下了那个奢华的场景。历史对韩熙载评价为南塘名臣,我真是不以为然。什么叫名臣?应该是不惧威势、身死社稷的忠烈,而不是劝不动皇帝就回家喝喝酒的享受家。明朝崇祯皇帝亡国的时候,遗嘱里曾提到几句话,大概就是“君非亡国之君,臣皆亡国之臣”,未免有点太看得起自己,但是李煜确实是亡国之君,韩熙载之流未必不是亡国之臣,你不能空有一腔热血就能让后世都认为是名臣,你得有点行动啊,哪怕是头触金阶,跪毙宫门啊。虽然这么说有点站着说话不腰疼,谁不爱惜自己的生命啊!但是作为国家大臣,深受皇恩(其实这个皇恩归根结底是老百姓给的),命岂能都是自己的?如果命都是自己的,历史上何来那么多名垂青史的民族英雄、国家忠良!
一个大臣家的夜宴都这么排场,何况是帝王家?可想而知李煜过的是什么生活。一个不思进取的皇帝(其实也是不知道怎么进取)和一群悲观绝望的大臣(其实面对强大的北方也无能为力),一起上演了“垂泪对宫娥”的一场戏,李煜先生被带到了汴京,封违命侯,软禁在了院子里。然后他天天回忆爷爷、老爹留给他的千里江山,鱼贯成群的美女,喝不完的美酒等等之类。这时候宋太祖赵匡胤先死了,太祖的弟弟赵光义继位,给李煜升了一级,封拢西公。如果你认为宋太宗赵光义大发善心就错了,给李煜升了一级后,可能觉得李煜天天写些“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之类的反诗,不耐烦了,于是赐给了李煜一杯鸩酒——一代诗词大家,就这样没了。
作为政治家,毒死了一个亡国的政治对手,除了显得赵光义气量小、多疑外,本也无可厚非,他和他的哥哥比起其他乱世的皇帝,算是好的了。但是作为一个毒害伟大词人的凶手,赵光义真是不可原谅。一个对宋朝毫无威胁的亡国之君,如果能让他多活几年,不知还能写出多少伟大的作品啊,要知道李煜重量级的作品可都是在被囚禁的时候写的呀!他成功地把被视为低贱的伶人之作升级到皇族、士大夫之作,开创和引领了几百年的潮流,间接地影响了柳永、欧阳修、晏殊、苏轼等大词人,和他们一起创造了中国文学史上辉煌的年代,居功至伟。但是在他艺术创造要进入高潮的时候,被赵光义给毒死了。呜呼哀哉!
絮絮叨叨,似乎该回到正题了,到底是什么让陈叔宝和李煜这对兄弟跨越时空联系在一起?我想,是宿命。是相同的宿命,让他们的人生有了相似的大结局。这种相似的大结局不是个人的生命如何走到终点,而是在他们的人生快要走到终点的时候,两人身上都背负着同样一种东西:亡国的原罪。这种宿命,不是他们自找的,也不是他们父母给的,而是当时的时代所赋予的。历史的洪流把陈国和南塘推到了风口浪尖,然后重重地拍到了悬崖峭壁上,粉身碎骨,受到牵连和折磨的,首当其冲是两个皇帝,就算没有陈叔宝和李煜,也会有另外的陈X和李X来承受宿命的袭击,只不过陈叔宝和李煜都很有才思,具备点悲剧式浪漫主义特点,然后被历史之笔重重地记下来,最后为我们所津津乐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