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四章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
那安定的状况容易把握,那还没有发生的事情容易计划;那些脆弱的东西容易溶解,那些细小的东西容易涣散。在事态还没有发生之前就开始行动,在局势还没有混乱之前就进行整治。几个人合起来才能抱过的大树,是从像毫毛一样大的小树苗长起来的;九层高的大土台,是有一抔一抔的土堆积起来的;走到千里之外去,是从脚下迈开半步开始的。为满足欲望而做的事最终还是要衰败的,为满足欲望抓住的东西最后也会失去的。正因为这个道理,圣明的人从来不会去做那些不合天道之事,所以他不会衰败,也不会去抓那些不符合天道的东西,所以他也不会失去。百姓们所做的事情,常常会在差不多完成的时候最后却失败了。谨慎的做到事业的结束,仍然保持跟刚刚开始做事业时的谨慎小心的心态,那么不会出现事业失败的后果。所以圣明的人想得到的并不是那些生命个体的欲望相得到的,不会看重那些生命个体很难得到的东西,学习那些不需要生命个体欲望学习的知识,恢复常人由于自己的欲望而做过头,偏离了天道的行为,用自己的行动来辅助推动天下万物个体沿着天道自然方向发展而不敢添加自己的欲望行为。
这一章老子阐述了把握先机的重要性。任何事物的发展变化都是有小到大,又少到多,由低到高的。所以需要把握先机,提前行动,才能减轻压力和提高成功率。在此过程中还需要保持慎终如始的心态,不可松懈。
老子是怎样一步一步地推导的呢?
首先从生活中的状态说起,(老子总是观察生活细节,然后联想到国家大事,天下万物的层面上去,这也许就是以小见大的思维模式)我们拿东西的时候,这个东西是安稳的状态,我们就把握的牢固,容易拿起来,如果这个东西动来动去,就很难把持住了,所以安易持,引申出百姓生活安稳,国家的管理就容易保持安定团结。
其次是一件事情还没有发生,但是已经出现一些往这方面发展的苗头了,这个时候去计划,是让苗头继续发展,从而让事情发生呢?还是将苗头掐断,是事情不发生是比较容易做到的。比如一棵树的种子,你是想种下去让它长成一棵大树呢?还是继续让它保持一颗种子的状态,又或者将这颗种子消灭掉,在种子的状态下处理,是不费什么力气的。老子称为易谋。
第三是脆,就是容易碎裂的东西,用水去浸泡它,就融化了,就是泮。
第四是微,就是细小的个体,很容易散开。
由此得出事情在还没有发生之前就进行准备和处理,在国家形势还没有发生动乱的时候进行治理。都是可以达到用很少的力气和物资就可以成功的目的。这种心态叫做防范于未然。就是在状态没出现之前就做好防范的准备。形象点说,就是未渴先挖井。
接下来老子用大树,九层之台,千里之行,作为比喻,说明大小,高低,远近的辩证统一的关系。进一步说明积少成多,防范于未然的正确性。
接下来老子引申到做事业和保持成功的成败的关键在于控制人类个体的欲望上来。老子认为,百姓由于对天道法则体悟不深,所以在做事业和保持成功的过程中受自身欲望的影响过大,导致自己的行为偏离了天道法则的发展方向,从而导致功败垂成。不能保持慎终如始的心态。
老子肯定了圣人的行为。圣人由于通透天道法则,不把自己作为人的个体的愿望强加于外界,相反,站在天道的角度来辅助,推动天下万物个体的发展。这样他的成就其实就是天道法则的成就。所以能够成功,并且永远不会衰败。因为如果衰败,那也是天道法则的结果,天下万物皆如此,并不是圣人自身的衰败。
这一章我们就解读到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