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实话,我不算是个很爱读书的人——一方面,比起看书我更爱看动漫。多少本可以打开书本的大好时光,我是在书桌前,正对着书架却看着动漫度过的。但另一方面,我又多少尝过一点读书的甜头:我知道读书时突受启发,醍醐灌顶的快感,也体会过长期不读书后突然打开书本时,看着眼前的文字眼睛发花脑袋发痛昏昏欲睡的痛苦。因为知道“拳不离手,曲不离口”,读书也是有“感觉”的,长期读书人就会在不知不觉中变“笨”,所以长期以来,读书既算是我的爱好,也算是我刻意保持的习惯。由于我并非那种非常爱读书的人,最终自己对自己妥协,每天平心静气地读上二十多页书便算是完成任务,如果心情好了就多读几页,时间紧了就少读几页。这样下来,每年能看上二十本左右的书。
我的阅读习惯并不算好,表现之一就是我很少做系统的笔记,做得最好也就是写写旁批,大多数情况下是划线或者走马观花地看过一次就作罢。说得好听一点就是一目十行,说得难听一点就是读什么书都不走心。这么做的坏处显而易见:我读过的大部分书,脑子里都只留下一些模糊的概念、残缺的信息或者零星的观点,很少构建出自有的知识体系。日后再次看到相同或相似的观点,脑子里往往只是浮现出一些若有若无的印象,或是隐约的熟悉感;真有印象深刻的词句或者是观点,也像是茶壶里的饺子倒不出来。
方法上的不足,使得我除了基本“记不住”读了什么之外,还少了很多读书之后本可以有的思考和变化。
例如,阿莫西夫的《终极抉择》中对宇宙形成与发展的介绍,让我对概率论有了新的理解——宇宙的诞生和演化原来只是个概率问题;这本书最后一部分关于超人类智能对人类未来的影响的观点,让我在看人工智能的发展时多少有了一些“释然”的感觉。但是,我的变化也就是停留在这些初步的“理解”和“感觉”上而已,没有任何深入:看过一次之后我就把这本书放到一边去,没有拓展阅读,也没有深入的思考。如果在读这本书时讲些方法,认真做过笔记,最终的效果会更好。
由于读书时没有做笔记和复习的习惯,虽然在刚读到某本书时“醍醐灌顶”,感觉自己像是变了一个人,但事后却把读过的东西忘得七七八八,然后生活一切照旧,至多只是在日后再次读到相关书籍时感觉有些眼熟。例如,我也读过曼昆的《微观经济学》,但却是模模糊糊看到一些经济学的皮毛,脑袋里除了有些模棱两可的经济学概念,脑子里似乎也没有留下什么有用的东西。在看过这本书很长一段时间后,我在平时的生活中也很少用经济学的思维看问题,做事和看问题、想问题的方式,在读书之前是什么样,读书之后还是什么样。
在之前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大概五六年),我并没有意识到自己的阅读方法有问题。在看到那些将书中内容信手拈来的人时,我除了羡慕,也感叹自己比其他人笨,看过的书都记不住。我以为,那些看过书之后能够旁征博引、下笔如神的人,大多数也和我一样,是一本书只看一次(而且还不做笔记)的人。直到逐渐在网上看到那些认真研读书籍的人在“读书”这件事情上花的功夫,我方才慢慢地、而且是相当不情愿地认识到,自己和那些大神在读书积累上之所以有差距,不是人家太聪明,而是自己太懒、太散漫。在知道产生差距的根源之后,自己又奉行了相当长一段时间的“鸵鸟政策”——明明知道要想提高自己的阅读质量,就必然在短期甚至中期内牺牲阅读的速度,但是就是不愿意去做,反而还用“不做笔记读书更快,最终收获说不定还更多”作为借口。直到最近,才开始慢慢地在读书时划线、写旁批;而且就连这样的改进,也是断断续续,进三步退两步地执行。
至于自己为什么一直不肯在读书方法上有所改进?在挣扎了一段时间后,我才慢慢想清楚这个问题:原因其实很简单——改进方法后,在相当一段时间内读书的速度会变慢。此外,如果是要将自己读书时想到的东西写下来,就不得不偶尔甚至经常地面对一个事实:自己读过的几页书,不过是把文字在眼前过了一遍,实际上理解不透,没有任何印象,更不要提有什么发散性的想法了。相比于一目十行的阅读方式带来的阅读量上的满足感,边读边做笔记在很多时候都要麻烦很多、难受很多。而在“短期和中期难受而长期受益”和“眼前轻松而长期来看收益较低”两个选项之间,我长期以来一直都是选择了后者。想来这也是一种讽刺:自己明明看过经济学的书,知道“长期”、“复利”、“贴现率”等等一系列概念,知道“耐心”在长期上能够带来的巨大回报,可是到头来却是一次次选择了“知道这个道理可就是不去做。
如此想来,在看书方法上长期不愿意改进,其实只是自己的惰性的诸多表现之一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