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下基层”这一工作制度源于1988年宁德服务实践,35年过去了该制度不断丰富拓展,焕发出历久弥新的强大生命力。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是我们党永葆青春活力和战斗力的重要传家宝。在全党深入开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之时,是全面系统梳理“四下基层”的生成逻辑、内涵要义、实践深化,有利于我们进一步传承和弘扬“四下基层”优良传统,走好新时代党的群众路线,为凝心聚力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提供智力支持、学理支撑。
敞开“心门”,真心实意分担群众急难愁盼。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创立了人民主体思想,为无产阶级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理论武器。“四下基层”是对我们党坚持马克思主义群众观这一优良传统的继承和创新,科学回答了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尊重人民主体地位等重大问题。“四下基层”工作制度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只有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一根本宗旨,我们党的工作才能获得最牢固的群众基础和力量源泉。而这一工作制度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着力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不断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变成现实。党员干部不可走马观花、蜻蜓点水,要以“ 一竿子插到底”的 蹲点式调研,掏出自己的“心窝子”,打开群众的“话匣子”,吸纳基层的“金点子”,力求掌握一手素材和客观规律,并在“解剖麻雀”中将各项原始素材转化为打通政策堵点、破解治理难点、解决群众痛点的发展“密钥”。
走出“家门”,主观能动化解群众矛盾问题。 “四下基层”源于实践又指导实践,是我们党提升基层治理效能的锐利武器。基层是国家治理的最末端、服务群众的最前沿,基层工作干得好不好,直接关系到国家长治久安、党执政根基以及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以前干工作都是群众跑上门来反映问题,问题反映完就进入了等待期,反映的问题有没有得到相关人员受理、办理流程进行到了哪一步、最后的处理结果如何…… 这些疑问成了悬在群众心中的一块石头久久不能落地。而“现场办公下基层”的提出则有力改变了这一状况,把办公桌搬到田间地头,就是要积极推行“ 一线工作法”,为公平正义仗义执言,到田间地头解决千家万户的实际问题。变“等群众上门”为“上群众家门”,化“被动服务”为“主动服务”,让群众清楚地看见问题受理、 解决全过程,切实做到发现问题在一线、化解矛盾在一线、工作落实在一线。新征程上,要练就逻辑清晰的敏捷思维、亲和力强的话语技巧,帮助群众把根 源找准确,把疑问讲清楚,将焦虑源头化解在萌芽,将实际问题化解在基层。
经常“串门”,群策群力争取群众更大利益。民有所呼,政有所应。纵观百年党史,人民信访为人民,一直处于重要位置,群众的诉求能否得到有效解决,不仅考验着各级政府机关的工作能力,更时刻检验着一个政党的干事作风。习近平同志在系统阐述“四下基层”时,把“宣传党的方针政策下基层"摆在了突出位置, 指出要结合下基层调查研究、信访接待、现场办公,把党的方针政策送到千家万户。当前很多基层干部时有感慨,群众宣传思想工作越来越难做,干部上门宣传政策、落实政策有种“费力不讨好”的感觉。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更是多次对信访工作作出重要指示批示和论述,强调要“主动沉下去,到信访矛盾 突出的地方接待群众”“必须坚持人民至上"等,成为新时代信访工作基本遵循。故广大党员干部要深入田间地头、集贸市场、文化广场等宣传阵地,下足绣花功夫精准把握群众的政策诉求,聚焦“三农”、法律、信息服务等民生实事,以群众喜闻乐见、易于接受的方式进行通俗化解读、互动式交流,少一些大水漫灌、照本宣科,多一些接地气、冒热气的“乡土话”,真正练就"走得进、坐得下、聊得开"的基本功,发出理论宣讲“好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