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期指的是6-12岁的孩子,这个时间段,孩子们正在读小学。孩子们开始离开家庭,努力学习适应未来社会的技能。因此,童年期的关键词就是学习,具体来讲:就是掌握学习方法,培养学习态度,发展学习兴趣。游戏在小学生的学习中非常必要存在,游戏在中低年级孩子的学习中起一定的作用,四年级以后,重要性就要逐渐降低。取而代之的是孩子对学习内容本身产生兴趣。这样的更迭很重要,所以小学中年级是非常重要的转折期。那另外的问题来了,如果低年级游戏因素重要,但要不要强制孩子学习呢?还是要的。这个时期的孩子主动学习能力还不够,自控力也还在发展。所以需要一定程度的强制性。不用太担心“强制性多了,自觉性少了”。但这是针对自觉性已经相当发展的人,孩子们这个时期自觉性还待进一步发展,给一定的强制是可以的。大家都记得,这个阶段的孩子们背诗很厉害,有时候完全不理解意思也能记下来。这是该阶段孩子的特点,机械记忆能力超强。但是随着年龄增长,意义记忆会越来越多,机械式会逐步下降。到了我们成人阶段,基本是意义记忆了,死记硬背根本不行,机械记忆的功夫不如孩子。我问大家个问题:我们记住的东西为什么会遗忘?有没有发现,有些东西觉得自己已经忘记得一干二净,比如英语。但重新再捡起来的时候,再次学习要比初次学习快得多。这说明,我们觉得遗忘了,其实并没有完全忘记;所以掌握了回忆的方法,可以帮助我们想起东西来。比如我们可以通过情境线索来帮助回忆内容。刚才讲的是忘记。现在讲想起。我们记住的东西会不会一成不变呢?比如说你深刻记忆10年前那次求婚,是不是就是当时事实的全部再现呢?有没有可能发生这种,我们清晰记忆的事件,却因为我们的价值观和人生的经验而添油加醋呢?
有个实验。让一群大学生记忆这张图,大家看到图片中,黑人是西装笔挺,白人手拿刀。一段时间过后,问这些学生还记得之前那幅图吗?学生说记得,于是开始重现这幅图。但实验者发现,其中不少同学在回忆时,这成了白人西装笔挺,黑人手拿刀。因此说明一件事,人不仅固执,还挺不靠谱。自己认为对的事实很难改变,而且还会让记忆也悄悄变化。所以我认为,夫妻之间吵架,别总翻老黄历,你以为清晰记得的事情,指着别人要求认错,也许事实并非如此。你已经根据自己的判断,在记忆中篡改事实了。小学生的记忆更是如此,机械记忆占据主导,常会不理解甚至曲解事情。让他回忆过去的事,也常常不知所云。老人们讲:好记心不如烂笔头,有一定的道理。讲完了孩子的记忆,再讲讲思维。童年期的思维发展经历了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转折。小学低年级是以形象思维为主,想问题要借助具体的形象。比如讲尺子的概念,如果没有图片或实物,孩子无法理解。但高级年就是知道尺子不过是个测量的尺度,抽象性就提升了很多。10岁左右是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转折期,所以从四年级以后,应用题就开始大量出现了。因为抽象思维开始迅速发展了。
童年期的伙伴关系。童年期,人气较高的同学,往往具有以下特点:成绩好、有主见、独立活动能力强、热情、乐于助人。不受欢迎儿童,往往具有攻击性、对人不友好、不尊重同伴、缺乏合作精神、常出现不良主意和恶作剧。受忽视孩子,经常退缩、安静、有依赖性或顺从性。小学里,偶尔会出现欺负的现象。现在常会出现校园欺凌的负面新闻,从心理学看,欺凌者与被欺凌者有明显的特点,被欺负的孩子,最初常是由外部的特点引起,比如如肥胖、戴眼镜、讲方言等。欺凌者常常家庭教育有问题,父母常用暴力的方法教育。很难说谁是因,谁是果。但确实两者互相“促进”。如果要求孩子不暴力,家长应该先停下来。因为家长更有能力先进行改变。关于小学生的心理教育,最重要的目的是学会学习。
是的。丁老师在复旦大学和学生交流,发现那些遇到心理问题的孩子,总能在他们家长身上找到问题的来源。而家长常常是在孩子真正遇到很大困难后,才会反思当年的教育方式。最近遇到个学生,学习遇到很大困难,不去上课不去考试。生活上也很难应付,最大的困难就是洗衣服。可想而知,这样的孩子适应力真得有待提高。反思应该在孩子阶段,就应该培养其独立性。我作为一个心理学者,认为“独立性”家庭教育成功与否的黄金标准。一个学员的姑娘现在就能自己煮饭,自己洗小衣服。但我经常被批评,说我没有把女儿培养成小公主。老师认为你应该坚持,小公主将来也要为自己的生活负责。靠树树会倒,靠自己最好。所以尽管我认为童年期的重要目标是学会学习,但我讲这个复旦同学的例子,是想说明,学习好绝不是人生的唯一课题。
那哪何培养孩子的独立性呢?(我认为要抓住机会,让孩子为自己的选择负责。让孩子为自己的生活负责。哪怕有时候会觉得孩子的选择是错的,请给他犯错的机会,以后他就会少犯了。为选择负责恰恰是家长最不敢做的,家长常常为孩子做好规划,恨不得每一步都照家长的来。)我知道大家都是教师,孩子的学习肯定很上心我在复旦观察学生,不少父母是教师的同学有个倾向,就是完美主义。完美主义是个双面特质,这个特质有时候对孩子做事帮助很大,有时候会让孩子束手束脚、左右为难。因此,对于教师而言,给自家孩子一定的空间和机会自主决定,挺重要的。因为我们见的孩子多了,例子也多了。常常就把孩子犯错的机会也抢走了,是的,我们教师的身份带给孩子优势,同时也会带来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