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全网封神的刘晓庆综艺爆火背后:人生哪有什么标准答案?

人生不怕从头再来——只要还有一口气,就要把剩下的路走成上坡路。        ——刘晓庆自传《人生不怕从头再来》

回深圳的飞机上看完了刘晓庆的自传《人生不怕从头再来》,从她身边的人陆续被抓,她在被监视了很久,尝试了很多离境的方式都失败了之后,也在随后被抓。

四百多天的日子她没有太多的描述,也大抵因为日复一日的都是同样的重复,唯一不同的是心境,不管是成功的时候还是被抓之后,她马上就能转变心态去适应环境。

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入狱之后她马上开始调整自己的生活方式,想着这段时间可以做些什么,首先是学习,有了更多的时间也就可以开始专心的学习自己带的英文书了;其次锻炼身体,她不想出去的时候变成一个老态龙钟的老太太,而是有体力和精力重新开始,所以身体是重中之重。

并且乐观的说,这根本不是最苦的时候,早在她当知青下乡的时候,每天要6点起来干农活,她怕自己的专业丢了,然后每天早上4点起来练习自己的专业基本功。

她像一个热情又快乐的小陀螺,在做完农活之后还持续的发光发热,去组织文艺活动、想办法改善农村的伙食,尽自己所能去帮助村里人。入狱之后又想办法打羽毛球,组织文艺汇演,尽可能的捐书送书到监狱里的图书馆。

出狱之后,不但公司、资产、房产全都没有了,反而还有千万的负债,也没有抱怨和等待,总是从自己能做的开始,从跑龙套开始一步步的去开始还债之路。

她的妹妹,跟她同一时间出狱的,作为曾经法国留学回来的高材生,甚至做好准备去餐馆找做服务生的工作来解决生活问题。

最近刘晓庆的综艺节目爆火,大家又重新关注她,她的身体和精神状态、对人生的态度,路人缘又更多了,无非是赞叹她旺盛的生命力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综艺节目只能看到一个人的生活状态,而书籍,更能看到一个人的内心活动,她的生命力状态是由内而外散发的,就是在任何状态下像一棵小草一样顽强,放到哪里都能顽强的生存和成长。

有些后悔没有早点接触到这本书,但也很庆幸在混沌的时候看到了这本书。

我们每个人都在自己的生命长河中经历着自己的痛苦,这些痛苦让人迷茫、停顿、找不到答案,也有人选择了躺平或者停止奋斗。这些其实都可以,但是不要停下来太久,抖落一下灰尘,看看事情积极的一面,想想身边还有什么可以抓住立即做的事情,然后继续上路。

我想到书中写在下乡当知青的时候,为了改善生活,忙完农活之后大晚上去田里抓青蛙改善伙食,一身泥巴却非常开心的场景时,也不由得笑了。

真实的情况在当时肯定是又累又苦又饿的一天,还有动力去抓青蛙改善大家的伙食,这种心态和状态,不管怎么样都不会太差。

我也深刻的理解了那句话“没有解决不了的问题,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只要你想,就可以做到。”

在很多年前,我也时常困顿于自己无法解决的困难,这些问题或大或小,都很容易让我止步不前,我陷入的思维误区在于,把人生的问题当作错题集,但人生是没有标准答案的。

一次失败的恋爱之后,我会想是不是哪些方面做错了?下次遇到这些问题,有没有什么标准答案?

一次工作失利或者遭遇裁员,会想是不是自己的选择题做错了,当初如果选了另外一家公司就不会是这样的结果。

看到同龄人纷纷事业有成,会想,如果每个年龄段是一个考试,为什么人家都交出了高分答卷?自己到底做错了哪些人生题?

后来,在托尼·罗宾斯的书里看到了答案,不要把人生当作对错题来做,人生没有对错之分,只有合适与不合适,我们尝试了一条路,那条路走不通的时候只是说明不合适,只需要继续尝试,去寻找适合自己的道路。

托尼·罗宾斯在公开演讲中多次提到关于人生的核心理念,例如:

“人生不是一道判断题(对或错),而是一道选择题。如果你选了一条路发现走不通,那不是失败,只是你排除了一个不适合的选项。”

就像马斯克每次发射火箭,失败的时候都会有人笑他,又失败了,花那么多钱烧一个大玩具。

但是每次升空之后他们的团队都会起立欢呼,这次飞行的时间比上次更长,我们离成功又更近了一步。

这是完全两种不同的思维模式,排除掉人生对错的想法,不要给自己的人生设限。

人生没有标准答案,但总有人在荒原里走出自己的路。刘晓庆的故事像一把锋利的刀,剖开了世俗对“成败”的定义——原来真正的生命力,不在于顺境时如何高歌,而在于深渊中能否把破碎的瓦砾砌成向上的阶梯。

那些困住我们的“错题”,或许只是命运递来的一支铅笔:它允许你擦掉预设的轨迹,在废墟上画出新的坐标系。就像田埂上抓蛙的知青少女,铁窗下晨读的囚徒影后,负债千万仍从群演起步的倔强身影……她教会我们的,从来不是如何躲避风雨,而是如何成为一株沙漠里的骆驼刺,把苦难的盐碱地变成滋养韧性的土壤。

当马斯克的火箭在爆炸声中收集数据,当托尼·罗宾斯撕碎人生的判断题,我们终于读懂:生命真正的考场从不悬挂计分板,它只追问——当黑夜降临时,你能否像刘晓庆那样,把星光穿成火把,把绝境走成自己的罗马?

毕竟,世间最震撼的逆袭,永远始于那句:“此处不留路,我便做自己的开山斧。”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