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相信许多人,自从踏出校门以后,基本就很少接触书本,好像读书跟自己已经没有什么关系了。
就算有个别的人,好不容易,鼓起勇气去读一本书,但是读完却发现,读完也就完了,完全没记住。
感觉白白浪费自己的时间和精力,却得不到任何收获。
严重的还会影响到日后读书的兴趣,甚至有时候还会自我怀疑,自己可能不适合读书等等。
那到底是什么,导致了我们明明读了很多书,但很快就忘了,完全记不住,这样的读书就真的没有意义吗?
01
你已经记住了,只是缺乏“诱因”
例如,你在看某本书里看到,下雨天,尤其是打雷的时候,千万不要躲在大树下。
但是读完这本书时,正好是天气很好,大太阳天,甚至往后几个月,你都没有遇到下雨天。
那自然而然地,书里的这段话,很有可能你就会一时想不起来,感觉忘记了。
但是如果在某一天的下雨天,正好打雷,你可能就会突然想起来,书里说的这段话,打雷天千万不要躲在大树下,而下雨天,就是这段话最好的“诱因”。
所以说,并不是你读过的书就忘了,其实你已经记住了,只是缺乏诱因,导致你一时想不起来而已。
不敢说,书里的全部内容你都能记住,但起码你已经记住一部分了,而不是完全一点没记住,只是没有足够的“诱因”能让你立马想起书里某句话而已。
当然,诱因有多种多样,会根据内容的不同而不同。
再比如,你在书里看到了一个很好跟顾客谈判的技巧,但平时你并没有机会接触到谈判,这段话你可能也就很难再记起来。
但是,如果某一天你正好在跟顾客谈判,你可能就会突然就想起,之前在书里看到的那个谈判技巧。
因为这个场景,环境,事物,都可能是导致你想起这段话的诱因。
正如“马云”说的那样,我小时候吃过的很多零食,我已经忘记了,但可以肯定的是,这些零食已经成为我血液和骨髓的一部分。
所以说,我们看过的书,并不是很快就会忘记,也不是读书没有意义了,而是你已经记住了,只是缺乏诱因而已,在有足够的诱因时,你就会重新想起来。
02
看一遍的书,你只能记住20%左右
在你读某一本书时,无论你是快速阅读,还是仔细一个字一个字的阅读,效果其实都差不多,读第一遍是不可能记住书中所有内容的,只能记住20%左右。
在《学习天性》这本书里提到:只读一遍的书,你只能记住20%左右的内容,读三遍以上,才可能记住80%以上。
我相信许多人,读书都是只读一遍的,除非是那些让自己觉得很好的书,才会去看第二遍,读第三遍的就更少了。
所以说,读过的书就忘了,其实也很正常,因为压根你记住的也不多,尤其是你只读一遍的书,能记住的内容更是寥寥无几。
如果想记住书里面的更多内容,那还是建议你多去读几遍,这样才会大大提高你记住书里内容的几率。
03
找到适合自己的读书方法
除了天才之外,我们普通人,不可能只读一遍的书,就会完全记住书里的内容,但是不排除有一些人,同样也是只读一遍,却能记住40%甚至更高。
那么这样一来,别人读一遍,可能是我们读的好几遍的效果还要好,难道是他们太聪明,我们太笨?
答案,当然不是,有些人之所以读一遍就能记住那么多,那是因为他们找到了适合自己的读书方法。
你知道我们通常会用哪些方式,去获取外界的信息吗?
无非就这么几种,听觉,视觉,触觉,嗅觉,而不是每个人,的优势都不一样,有的人适合视觉,有人适合听觉等等。
所以你别单纯的只看,别人怎么看书,看一遍就记住了很多,而自己却记不住。
那可能是别人天生就适合视觉,而你可能只适合听觉,那么别人肯定记住的比你多。
如果你想要记住书里更多内容的话,那你就要向听音频的方式那样去学习,或者说,在你看书的时候,要大声读出来,让耳朵接收到信息,才会更容易记住。
当然,每个人的优势都不一样,有的人可能适合所有优势,而有的人可能只适合一种,所以你首先要做的,就是找到自己读书的优势是什么。
当然,这些优势,也不是一成不变的,也会随着时间,年龄,学习环境的变化而变化。
所以说,不是读过的书就忘了,也不是这样的读书就没有意义,而是你压根没找到自己读书的优势。
再加上,你本身能记住的也不多,忘了很正常,过目不忘那才可怕呢。
写在最后:
正如:宋代“赵恒”皇帝写的《劝学诗》一样。
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钟粟。
安居不用架高堂,书中自有黄金屋。
出门莫恨无人随,书中车马多如簇。
娶妻莫恨无良媒,书中自有颜如玉。
男儿欲遂平生志,五经勤向窗前读。
这里连,车子,房子,票子,妻子都有了,这么多好处,你还记得读书没有意义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