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一个同事/朋友,刚毕业就做了社工,性格属于老少通吃那种,阿姨们都希望她做自己儿媳妇,小朋友们都喜欢跟她一起玩。工作能力很强,写了一个超大的项目并且亲自执行,当时影响很大。后来,她离开了,做了其他行业,她的合作伙伴都愿意跟她合作,要说以前的性格中有不容沙子的部分,现在是圆润中保有尖锐,更加真实和包容。
我有一个同事/朋友,刚开始是做机构行政,后来转了一线,再后来做了主任,期间换了一两家机构。每一次改变她都会纠结,但最后都去做了。接个案也是,既想尝试又害怕。对自己的生活也是,既不安又接受。以前的她是个刺猬,现在的她是一湾清水,一缕清风,敞开自己迎接生活和内心的各种召唤。
我有一个同事/朋友,她为了照顾家庭辞职了,后来孩子大了,便去了所在的社区的服务中心做社工辅助,三年过去了,现在是中心主任和督导助理。
我有一个同事/朋友,她曾考上文学方面的研究生,因为不习惯当地的饮食习惯等就离开了,有教师资格证,做过老师,后来做社工,她管理的志愿者队伍是我知道的最有条理和成效的,再后来去了岗位,期间考了英语的导游,今年自学通过了司法考试,正在学韩语。
······
当然,我还有其他很多同事,我不止在一个人身上看到改变,好的改变。我相信吸引力法则,不仅是人与人之间的吸引,还包括自己内心与所做的事情的吸引,很多我们当初以为是偶然和无奈的选择,其实包含着一定会如此的使然性,很难说清这源于性格中的哪一部分,也许是全部。
说一说我。一直记得在大一时,我站在讲台上忐忑地自以为是地说我擅长倾听,谁想倾诉可以找我,很长一段时间都特别后悔自己那么厚脸皮,尴尬地无以复加。未曾想,“一言成谶”,后来自己真的从事了一个听人说话的职业,幸好,很多人也愿意跟我说。
自从看了《半农半X的生活》,开始重新思考天赋和想要的生活。一个人如果可以知道自己的天赋并且可以做一些对社会有价值的事,对于整个人生而言,会是一件很幸运的事吧。
但这世上的哪个人从一开始就能够很了解自己呢,都是摸着石头过河。看过一个关于柳青的采访,她说做滴滴的初衷是为了利用闲置的资源。我第一次去深圳市是08年暑假,第一次知道所谓“黑车”是什么意思,原来有那么多人买了车但使用率并不高,车放在那里并不会升值。第一次听柳青的这句话时,我是蛮震惊的,看待事情的角度不同,就会做出不一般的事。
我一直相信一句话,做你自己喜欢的事,做到极致,你想要的,都会来的,或早或晚,当然大部分人都比较晚。
我们每个人都是不一样的,人生经历不同,对事物的理解不同,个人的质素也不同,面对的境况更是不同,很多很多不同导致我们在以年龄划分的人生每个阶段达到的程度不同,比较是不由自主的,但是我们却不能因为比较的结果而妄自菲薄或自命不凡,也许“这就是命”,这是人生本来的样子,意愿如何,都要接受。我们在不同的年纪不同的境遇中相遇,却有着相同的取向,也许我们目的地不一样,但是我们毕竟共同走过那样一段有意思的路。
想起我和周围的很多人,在人生的选择上并没有什么规划,只是清楚地知道要自己养活自己,同时活得简单点、自由点,奔着这个目标,在懵懂以及焦虑中选择了一个可以给自己在陌生的城市提供落脚地的职业,慢慢地慢慢地,走上“不归路”,这样的例子,我可以举出很多个,后来辗转发现居然也是自己喜欢和擅长的,简直万幸。
我起初选择做社工的理由有两个,第一是学了四年的专业怎么都要试一下,第二是是我实习的地方比较熟悉可以给我提供安身之地。
后来我离开又再回来又离开······,其实直到现在,我还是迷茫着,偶尔也会希望可以像其他人那样坚定地在一个岗位,但又十分清楚自己的性格根本就不是那种可以待长的人,享受每一次离开以及期待更多的可能性,也是因为自己虽然不断离开,但从未停止成长,无论在哪里都可以得到不同的体验和不同的收获。
我的同事和朋友们也是,已经学会从人生的不同境遇中汲取养分,在有限中创造无限的可能性,在必然王国里创造自己的自由王国,虽然依旧迷茫却更加勇往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