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作家麦家说过:“读书的长度是需要锻炼的,当你每天多增加一点阅读量,你自然会习惯,你的人生就会慢慢变得厚实,你的内心就会变得生动、善良、细腻、美好。”爱读书的人会发光,有了书,就等于有了未来,当孩子们爱上了读书,也就走进了未来。
父母都希望孩子爱上阅读,因为阅读的习惯就好比一种生存技能,所有已知和未知的东西都能在书里找到答案,所有迷茫和孤独的日子都能与书为伴。那如何让孩子爱上阅读呢?
01 从婴儿时期就开始
让小婴儿随时能拿到书,对于日后孩子和书建立起亲近感非常重要。孩子三个月大的时候,就可以让他们接触一些图案很大、色彩鲜明的布书;等到孩子能坐起来的时候,可以让他们对彩色的识物大卡、大画幅的画书等一些可“读”之物保持接触;等到了八九十个月,孩子能滚、能爬时,你就会发现,他开始能偶尔拿起他的画书,像模像样地翻看了。
尽早开始这么做,然后一直保持,到孩子一岁,开始走路、说话,他会偶尔专注地拿着他的书“阅读”一会儿,孩子越大,他“阅读”的时间会变长,再辅以大人的帮助、讲解,他会发现,原来“书”也是好玩具呢。之后的两到三岁,大人逐渐增加孩子在日常生活中可以接触到的适龄童书,孩子慢慢就会把“看书”当成自己生活的一部分了。
图片发自简书App
02 读纸质书
真正的阅读,是读纸质书,真正的经典,也藏在纸质书中,纸质书的品质就在于长时间的内容沉淀和筛选。虽然现在有广播、手机、电子书等新兴媒介,但数字媒体的信息量过大,内容广而粗糙,没有像纸质书那样经历了写作、修改到编辑成书。
从传播学信息接触的角度看,纸质书属于视觉媒介,因为要占据视觉,相对更需要专注。所以热爱阅读的孩子,会培养出更强的专注力,这对于孩子专心上课听讲和静下心来做作业都是有益的。
03 书没有“课内”“课外”之分
阅读就是阅读,它是一种美好的生活方式,和孩子去学校接受教育、大人努力发展自己的事业同样重要。把学龄孩子读的书叫“课外书”,隐含了“课内”重要、“课外”不那么重要;“课内”优先、“课外”靠后的意思。
所以现在开始,就把“课外书”三个字,从家庭语汇中清除出去,也从爸爸妈妈的教育理念中清除出去。让孩子潜移默化地理解阅读的美好,而不是学习成就之外好不重要的一件事,或者上学之外多出的不得不做的新任务。
04 不做计划、不设目标
“散步式读书”是最有乐趣也最有收获。孩子不需要像大学生、学者那样为了课程、课题、研究做有计划的专业阅读;孩子也不需要设定任何功利性的阅读目标,否则兴趣全无,阅读成了任务;另外,不要要求孩子读什么书,或者不读什么书,让孩子自己选择他要读的书。
在阅读这件事上,大人越放手越好,不硬给孩子做计划定目标,不硬给孩子推荐“好书”,而是让孩子选择自己喜欢的书随意读,他们会在日复一日的阅读中,形成自己的阅读兴趣和阅读逻辑,建立起一个属于自己的、丰美的阅读世界。
图片发自简书App
05 读书不“讲书”
孩子对图画有天然的理解能力,如果只有图画,没有文字,就让孩子自己“读”,如果有文字,而孩子还不认识字,就由爸爸妈妈来“读”,照本宣科地读,把书上的文字原原本本地读出来,不要做引申、不要做引导,让孩子自己去理解。
惯于被“讲”书的孩子,从书中得到的东西会越来越少,甚至根本丧失自己从书中获取养分的能力,父母都要从阅读引导者的角色退回阅读辅助者的角色。
图片发自简书App
06 参与孩子的分享和讨论
不要主动给孩子讲书,但在孩子主动提起书里的话题时,积极主动地、毫不勉强地参与讨论。不论孩子提出的问题是否幼稚、是否偏颇,都不批评、不否定,只作为平等的讨论参与者,贡献自己的看法。
当孩子表现出和大人讨论、分享的兴趣时,爸爸妈妈把自己当成孩子,积极投入讨论是给孩子最好的反馈。你会发现,孩子信手拈来的故事、情节、典故,东拉西扯的联想,不着边际的比较,比你所能讲的,实在是丰富得太多太多。
图片发自简书App
07 父母也要有自己的阅读习惯
父母的言传身教对孩子的影响很大,无论是爱买看书爱买书,还是兴高采烈地分享阅读所得,大人对阅读的热爱会感染到孩子。
如果大人不爱读文学书、历史书、心理书、其他话题严肃的书也没关系,还有轻松的旅行书、美食书可读啊,开卷有益,只要给自己一些时间开始读书,乐趣自然就会出现。
08 多买书,给孩子建立书架
别嫌书贵,书真的不贵;别嫌书多,书再多都不够。给孩子买书时,不要求单本价格在多少之内,不限制每单金额,买几十块也好,买几百块也好,一套书几百块也好,都没关系;不限制每月的买书次数,今天才买,明天又买都没关系。
甭管房间多小,给孩子一个自己的书架,如果条件具备,给孩子一个自己的“书房”。当孩子像拥有自己的玩具架那样拥有一个“属于”自己的书架,他会更容易和他的书建立亲近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