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第一章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白话】
能够描述的规律,都不是真理;能够命名的事物,都不能恒久。
无,是宇宙初始的状态。有,是世间万物的本源。
因此,要经常从“无”的状态中感受道的奥妙,也要经常从“有”的状态中体察道的运行。
“无”和“有”的出处相同而名称不同,都是深奥难以理解的,而这正是宇宙奥秘的所在。
【解释】
上次说了道可道,非常道。这次接着说名可名,非常名。
“道”是不可名状的、无法描述的,这是由人类自身局限性决定的。那么名呢?给身边周遭的事物起个名字总没问题吧。不,有问题!问题的根源就在于“名字”与“实体”的关系,这正是诸子百家中的一个流派——“名家”的研究对象,也是西方哲学中“主体论”与“认识论”要讨论的核心问题。名字是人对客观存在的主观认识,是对拥有共同或相似性质一类物质的归纳统称,但“名字”必然依存于“实体”的存在,实体不存,名字就毫无意义。
到这里,就很容易理解老子的话了,世间没有什么东西能恒久不变、横亘千古,都要不停的变化、转移、散离、毁灭,连太阳也终将熄灭,坍塌称为黑洞,坠入永恒的空寂黑暗。这就是佛学里的“无常”,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不过转瞬即逝。这就是热力学中“熵”的演变方向,一个系统的混乱程度总是在不断增加,有形的实体代表着秩序和稳定,但它的发展方向终究是分崩离析、陷入混乱,就像自然状态下,只有玻璃杯摔成玻璃渣、石头风化成沙子,而绝不会有相反的情形。这就是“道”的本质,有生于无,又归于无。
既然没有恒常的事物,哪里会有恒常的名字呢?万事万物的名字不过是个临时的称谓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