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家的时间过得真快,也许是生活方式没有世俗那么多的变化,感觉一年多的变化还不如在家时一天的变化多,难道时间就是“心”对外境的感知错觉?我曾经看过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对“时间”有一个故事说明,意思同样的时间对于不同的外境就会产生不同的认知,他举的例子是,当一个青年面对一个漂亮女孩和坐在一个很热的火炉旁边,就会对“时间”产生“过得真快和度日如年“截然不同的感受。我最近的一年多,就在一个面积狭小的寺院里,过一种简单的生活,在外人看来很“单调”的生活里,体验自己的修行的境界。
现在学佛的人越来越多,也有居士一直在问我如何修行?作为出家人有责任和义务回答信众这样的问题,针对不同性格的居士我也做过具体的回答,我想随着出家时间的越来越久,肯定还会有不同的信众会问到这个问题。我一直思考如何让大家对于“修行”有一个共同的理解?因此,结合自己在寺院的生活感受,分享我对修行的体验,以供大家参考。
对于现代人来说,具备了良好的物质条件,按正常思维,相对古人会有更多的时间用来修行,因为现代人可以不需要花很多时间去解决生计的问题。但是,我的这种想法不太容易被人接受,社会普遍存在一种思想就是,人应该享受现代科技带来的便利,要大多数人放下“享受”来修行,可能不太现实。认为过一种简单的生活只适合出家人,很多人思想观念里有“凡夫俗子”和“清修的出家人”这样的概念。
我出家前也经历了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当我体验了出家的生活后,我对修行有了不同的理解。我过去也觉得只有出家才能真正修行,也许那时没有感受出家的生活,思想观念不同于现在,只会跟随社会的潮流趋势。所以说,佛法需要修证,没有实修的体验,思维意识里哪怕懂再多的佛法道理也是虚幻的,不真实的,修行需要将佛法的知识和实修结合,才是真正的的佛法和修行。
出家的生活看起来异常单调,但如果真正融入到这样的生活里,也是非常喜悦的。每天基本上在重复早晚课、过堂(早饭和午饭,晚上一般不吃)、读经、看书、打坐、寺院日常的工作、寺院要求参加的活动等,我只举二件事情的感受来分享。早晚课是每天必须要参加的,这是出家人的“定课”。我出家前也许是知识分子出身的原因,对于咒语是比较“反感”的,认为背诵那些毫无规律和单调的咒语会让人发疯。在我来香海禅寺第一次参加早课时,我内心非常佩服那些能够将咒语背诵得滚瓜烂熟的出家师父,当时想:也许咒语这个法门适合他们但不适合我。出家后,师父要求必须每天读诵楞严咒七遍,师命不可违,我只好硬着头皮去做,我记得自己刚开始读一遍需要一个多小时,而听到很多出家师父说最少要达到5分钟才能合格。我心里想,自己不知道何年何月才能背诵啊?就这样很快过去三个月,我最快的速度差不多可以达到6分钟了,但还是无法背诵。随着时间的推移,听说受戒必须要背楞严咒的,我只好沉下心来思考如何想办法突破这个难题?在网上也看了很多的方法,但当我“心”里强烈想背诵楞严咒时,不知道是一种什么力量让我的心能够静下来?不到一个月的时间,我感觉对楞严咒有了新的感受,速度越来越快,无意中也清楚了分布规律。大约三个月的时间,我突然发现自己上早课不用带小本子了,可以轻松跟上节奏,在早课时不用思考,咒语自然流露出来,难道这就是《六祖坛经》里所说的“自性“流露吗?这些体验在佛经有很多种解读,那就是“善用其心”、“制心一处,无事不办”等,也可以说这是止观禅修所自然达到的结果。还有一个例子就是五观堂的读诵,经过几番周折,这个单调的工作最后又落在我的身上。我刚开始还是有些排斥的,偶尔在读诵过程中也会走神,念头不在读诵上时,要么节奏和大家不合拍,要么还会发音出错,严重时还会跳过一句。为了创造一种庄严的过堂气氛,我私下也用了点功夫,对于读诵的内容进行了百度,了解每句话的意思,在哪里断句?在哪里停顿?每个字的发音高低等,经过这些准备工作后,对读诵的内容就可以了然于胸,基本上不会出出错了。对于供养词的念诵,关键是要用心仔细听维那师的念诵,清楚每句词的节拍和高低音等,还要让“心“完全投入进去,跟上维那师的快慢节奏和调子,经过一段时间的“用心”后,我自己可以独立带领大众唱诵了。这个过程我感觉也是一种很好的禅修,可以训练自己的“定力”。而且,奇怪的是,随着读诵的顺畅,我的“气感”也比以前顺了很多。以前每次念诵完后,感觉有一种疲劳感,但现在完全觉得很轻松,每次过堂后还会有一种喜悦感,也许这是一种与大众一起读诵时,自己的心与大家的心融合在一起的喜悦吧,或者心静下来后对身体养气也会有帮助。通过这二个简单而又每天不断重复的生活细节,我感受到这种修行的感应和喜悦,而且我从这二件小事情的体验里,对佛法的教理有了新的理解,这不是思维意识层面的理解,而是一种体证式的体验,或者说算是一种实修体验吧。通过一年多的出家生活,我感觉到自己已经完全适应了,也找到了修行用功的方法和修行方向。我坚信只要自己这样的用心扩散到行、住、坐、卧中,心肯定会越来越清净,定力也会越来越强,智慧也会同步增长。
出家和在家的修行虽然形式不同,那只是因为各自在社会上扮演的角色不同所决定的,用心的方法完全可以共通,不同的部分都是《金刚经》里所说的“相”,只要我们不被这些“相”所迷,真正认真、耐心地投入进去,我相信一定可以感受到禅修的喜悦。当然,在家人也必须要抽空学一些教理,也需要有自己的“定课”,这是佛法修行绕不开的内容。这些内容是佛教的特色,教理就是佛法的正见,它是指导我们用心的工具和方法。我觉得佛法的修行有一很重要的内容就是“清净的信”,只要我们对佛陀的教法有发自内心的坚定信心,就一定可以找到用心的方法。佛陀说法四十九年,针对众生的不同根性,讲了那么多的修行法门,佛法在世间也传承了二千多年,祖师大德总结了无数的经验,难道就没有适合我们的修行方法?我个人感觉,关键还是信心。因为信心不足,无法找到用心之处,无法长时间的坚持。佛法修行需要在平实之处用心和用功,需要静下心来去感受和反复总结。我们不可能将一颗浮躁的心,在短期内变得清静,如同洗一件衣服上的污垢,需要放些可以去污的清洁剂,需要浸泡一段时间,还需要有耐心地搓揉和检查,不要将衣服一放进水里就拿出来。这些道理说起来也不复杂,但坚持下去就需要耐心和毅力。人生都经历了无穷的轮回,我们的不良习气也在不断叠加,学佛修行如同一人和万人战斗,不经历一番“寒彻骨”,是很难感受到“苦尽甘来的法喜充满”。
只要我们彻底明白了佛法对生命改造的意义,真切地发心想修行,那就请投入100%的信心和耐心,从生活的任何事情里都可以用心。当我们能够沉下心来去投入做一件事情时,心和事情就很容易融合在一起,就能体验到用心的感觉,也能感受到用心的喜悦,这也许就是玄奘大师所说的“如人饮水,冷暖自知”吧。当我们能够用心地去生活,生活的一切都可以成为修行道场,难道生活不是最好的修行吗?香海禅寺一直在弘扬和发扬光大“生活禅”,如果我们能够将香海的体验带入到自己的生活里,香海这个道场就能够显现在我们生活的一切中。最后,愿大家都能够找到自己生活里的“香海生活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