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好比是一场旅行,旅行最大的好处不是吃了什么,更多的是满足眼睛和心灵的体验。我喜欢这种感觉,眼睛看到了心里微微醉了就好了。
最近去了较多地方。青岛、西安、汉中依次走来,青岛是一个年青而古老的城市,五四广场的灯光秀给人印象深刻。西安是有名在于文化。朱雀、玄武、骊山、未央,光听听地名,就有几千年的历史味道。汉中,一个和两汉三国汉族有重大关联的城市,只是,在近现代,它的发展逐步地落伍了很多。
香港,不仅仅有成龙荷里活李嘉诚王晶,如果说,以前对香港的印象是一张图片一段电影,现在,更多的是一个全维全息的活物。每一个去过香港的人都会说,香港太狭窄了,街道只有内地城市的三分之一宽,车那么多,房子那么旧,东西那么贵,没劲。
从启德机场下飞机前,因为暴雨,飞机在天上盘旋了好几圈。刚踏上香港的土地,满耳朵便都是粤语,英语,入关人很多,队伍也比较长,但是效率却很高。望着坐在那里的警官,有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我总感觉自己在参加一部警匪片的拍摄,
A21载着我们前往位于漆咸道南的珀荟酒店。车是双层巴士,我们特意选了二层靠窗的位置。车里的人很多,有人说话,但是,声音都是低低的,生怕影响了别人。窗外的雨一直在下,透过沾满雨珠的窗,外边的高楼,大桥,矮山,行人,车辆时而清晰时而模糊,彷佛真实和虚幻交织。我是穿行在香港的时光隧道中吗?
忽然,车行至一座跨海斜拉索桥上。车窗外一边是一座不高的山,山上有绿色的树,还有高高低低的房子,山前是碧蓝而滟滟的海水,泛着光影,对面是一座小岛,也是高高低低的房子。雨丝就这样飘啊飘的,我不由心中一动,脱口而出:“这一幕,好像是重庆!”没有想到,我前座的一位女士忽然转过头来:“你真有这种感觉?我只是想到,就是说不出。”原来,她就是重庆人,后来留学国外,再后来定居北京。重庆正是她的故乡。有谁不爱自己的故乡呢?对吧。
我去的几天正是香港的雨季。整个香港都是一种湿漉漉的感觉,但我喜欢这种感觉。有风有雨,人行道上的人都撑着伞,步履匆忙。香港的人行道都很窄,仅仅容两个人擦肩而过。但是,所有的行人都是靠右行走,偶尔有两人并排的,那应该是内地人。尽管是盛夏,街上,有的还西装革履,似乎刚从一家洋行出来,身材挺拔,气宇轩昂。还有的老头,背带裤,头发梳的一丝不乱,撑着伞,匆匆行着。更多的是和我一样的T恤长裤。行走在这样逼仄的街道,街旁的店铺一家连着一家,抬头,是或陈旧或新建的高楼,都这样被精致的放在一条条街道上,虽如此,并没有违和的感觉。彷佛天生如此,本该如此。走在这样的街上,时光好像在倒流,这一幕,似乎也曾在哪里见过。真疑心,前面那位是不是刚才港匪片里出现过。
走着走着,也许是在旺角的某处,或者是油麻地的某个街区,伞不走了,人流停滞了。原来是红绿灯。“叮当,叮当,叮当”路边黑色的红绿灯柱上某处传来单调而有规律的电铃声,绿灯到了,电铃声忽然加快,人潮又开始流动了。在香港,等红灯的时间一般都要一两分钟,雨也很大,车也没有,但难得见几个闯灯的人。我喜欢这种匆忙中的秩序,秩序中的匆忙。偶然有人从身边擦过,总是低低的一串“莫该,莫该”(粤语:对不起。)这样的教养,也许要几十上百年的沉淀吧?
香港的电动扶梯一般比内地的速度要快一倍,行人也一律站在右边。左边留给赶时间的人。每处扶梯也都设置了“铛铛铛铛”的声音。我想,这也是香港所特有。
早就知道维多利亚湾的灯光秀天下有名。于是,从中环过来,坐在天星小轮上,便不住的想,这该是怎么样一幅奇景呢。天星小轮的船票只要两三个港币,这是一种存在有一百多年的小轮,他们一直航行在尖沙咀和香港岛的一段海面上。真有一种复古的感觉。
在海港城的一个地方,我选定了一个位置。旁边的新加坡人不断地催促着,怎么还没有开始呢?也有欧洲来的游客,整个海港城岸边的栏杆上,都挤满了人。大家都在期待着对面高楼上灯光的表演。8点,正是开始,太古广场,中国银行,汇丰银行……各种灯光开始有规律的闪烁了,远处太平山上的某处巨大屏幕上不断的显示:2018,香港。随后,又是一个巨大的钢琴键盘。黑白键的起起落落下,激光,灯光一起按照某种节拍起舞。这时,整个维港沸腾了,整个维港也在欢舞起来了。偶尔海面上的各种航船,鸣起了汽笛,似乎也随着人们的欢舞而欢悦起来。灯光潋滟的海面,高楼,游人,完全融为一体。十分钟后,灯光秀结束。灯照样富丽晶莹,行人照样步履匆匆……
在海港城的诚品书店,我找了一个位置,坐在看书。这里一边是维港,一边就紧靠着天星码头,十足的繁华地。然而,书店里人虽多,却大家都是轻轻的,这真是一个别样的所在。很快,我选的《中国文学史》就被我看了五分之一,原来,香港不完全是一片文化的沙漠,也不完全只有周星驰王晶张国荣,她的内在,更多的是一种包容,一种能融合各种文化融合而再次吸收创新的能量。
高高的椰子树、大海、街道边的大榕树、能转动的公交指路牌,我永远搞不懂的公交线路,还有来自世界各地的美食,来自世界各地的人,一起汇出了一幅幅景,这就是我所爱的香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