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岁

写下这些是因为重读《目光史》,被里面的字句观点感动了,确切的说是被逐渐认同书中观点的自己惊讶了。

初读是16、7岁的时候,当时满心期待的打开这本书,一开始就被绚丽丰富的字字句句惊艳,那时的我像个虔诚的圣徒一样翻阅起来,但是慢慢的我开始发现对于里面的部分观点我不能够理解,后来甚至觉得有些词调里充斥着作者对人世的偏见,对周遭的刻薄。

印象最深的是,当时的自己读了将近一半之后不得不放下这本书,我沉迷于漂亮文字带给我审美上的快感,但是书中所呈现出来的世界与我所认识的世界差别太大了,它让我感觉到失落悲观,甚至让我怀疑我深信不疑了十几年的共和体制,当时的我感受到一种从未有过的悲伤压抑在我的心里,然后渲染出的一层或者几层灰色代替了原来色彩纷呈,因为阅历的浅薄,我不知道谁是对的谁又是错的。

没想到最近心血来潮重读之时,从前不能理解的“城墙”开始一层一层的瓦解,从前感觉到的偏见刻薄现在看来却是赤裸的真实与超人的通透,甚至从前觉得过于悲观的基调现在读来都觉得是那么的刚刚好……

这种奇妙的感受让我觉得不可思议,因为在翻阅之前有过犹豫,要是里面的东西又让我觉得和价值观不符该怎么办呢?现在看来这显然是多余幼稚的了。

虽然对这部书有了更多的赞赏,但还是忍不住会想同样是十几岁的少年人,为什么作者的见识会这样广博,思想会如此深刻?更让我惊讶的是,那些在我看来落寞的示弱的念想,那些我也曾有过的但不愿意面对的脆弱的真实和让我想逃避的痛苦,作者都能在这目光史中一一道出,我觉得作者是一个充满了勇气的人,对我来说,作者就像一个拿着笔剖析世界剖析自己的勇士,而我像极了一个懦弱的用乐观麻痹着的孩子。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