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题目前后换了三次;倒是想通了初三在王老爷子家补习语文课时他谈作文时的观点:第一个想出来的题目,一定要毙掉;第二个同样不将就;等想到第三个,嗯,这时候才值得往下继续想。
前两个想出来的标题都有点可有可无,每一天都可以写;我问自己:如果这是我的最后一天,我想怎样mark今天?
这才有了这句damn it。
这几天是大学里普遍的考试周,微积分、大物可以说前赴后继。我们院的考试安排是连考三天,然后一歇歇上六天,再考上两门over;今天恰好是“魔鬼”三天的结束。
回想一下这几天观察到的很有意思,压力一来大家的应对方式都不一样:有疯狂的转发每一条保佑顺利过关的说说,有起早贪黑在自习室磨洋工,也有淡定的一切成竹在胸,也有不停咒骂安排不合理的……但不管怎么样都最起码表现出了对考试的足够重视(或者说对过的足够关注),有些人可能几天下来学习(背诵)的内容比这个学期之前加起来还要多。
说真的,考试几乎就是这学期唯一你无法被替代的时候。
因为这是需要监考老师核对学生证,看着你亲笔签名,把试卷上工工整整写下班级姓名学号;其他的,上课也好,活动也罢,多你一个不多,少你一个更不少。
批判考试,首先就要掂量掂量自己有没有这个资格。
考试是用来衡量这一学期你学到什么的标准化工具,更是绝大多数学生唯一的度量。不然的话,你想想这学期你学到什么,或者说做了什么?总觉得时间很长可以随意挥霍、总觉得被学校学院把课安排的非常到位(这学期甚至开始用扣分来威胁缺课)自己就可以什么都不为自己考虑,安心照着做就好。
安心你妹!每天睡到八点起毫无愧疚感,吃饱了看到美食仍然迈不动腿;国外的大学生那么积极的参与课堂是因为他们清楚每一节课都是白花花的银子(一上大学就背上债务的不在少数),而我们安逸的模样像极了千与千寻中小丫头贪吃的一对父母。
永远不往源头走,等在后面的被动给予;这是很悲哀的一种状态。
有句话叫欲戴王冠必承其重,你没有那么大的野心和行动来支撑你的梦想,就永远不要指望这个馅饼会掉到你头上。用少帅的话说——“内定?脚步踩不稳,过场也下不了。”
今天情绪有点激动。
看着身边麻木的状态很恨铁不成钢,但是我不是他们的家长,自认为也没有资格去说着说那。但是我特别欣赏老妈的一点就是看到我不对的苗头会立即指出来——尽管我每次当面都死扛不认——但是过不了一个月就会由衷的佩服姜还是老的辣。
学校安排的其实是一个死循环。
想要让学生在一个学期中学习得很充实,就把课表排得满满的;排满了之后学生更难有机会去自己安排和选择,缺少主动学习的契机;如此就像结婚后放弃工作的家庭妇女,每天的圈子只有那么大(并且有越来越小的趋势),一双眼只看得到课程作业和考试,越来越疲于应付眼前的事情,越来越没有动力……也越来越没有跨出舒适圈的勇气!
这是无声的温水煮青蛙,更是没有硝烟的淘汰赛。
《肖申克的救赎》中这样描述“体制”——
These walls are funny.
First you hate them, then you get used to them.
Enough time passes, you get so you depend on them. That's "institutionalized".
要让自己保有能跳脱出来的能力;但是智慧如范蠡,还是经历了从远观棋局到陷进其中再到抽离出来,没有捷径,也没有任何人能代替自己经历。
“沉下去、浮上来”,这也是我从王老头子那里学来的,至今作为座右铭烙印在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