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哭穷”父母,只能养出“心穷”的孩子》聊一下孩子的匮乏感!
那天在超市看到一个小女孩在妈妈身边,战战兢兢地模样,不敢随便拿自己想要的东西。
一瞬间,我好像看到了自己的小时候,那时候妈妈也总是跟我说:懂事一点,别总是乱花钱。
你的父母,有没有对你说过这样的话:
去超市前,交代你:别拿太多,别拿贵的,懂事一点。
想要同学们都有的玩具,他们会说:我们跟别人家不一样,我们没那个条件。
你买了一本闲书,他们会说:就会乱花钱,买这些有什么用?
诸如此类的话,潜台词是:我们家没那么多钱,不要浪费,要节约。
这就是伴随很多人长大的“哭穷”式教育。
1 哭穷后,是伴随一生的匮乏感
哭穷的父母,不一定真的穷,“哭穷”可能只是他们的一种习惯。
有的父母哭穷,本意可能是想让孩子知道钱得来不易,培养孩子节俭的意识,用穷养来锻炼孩子。
有些东西属于孩子的正常需求,但父母却总是不让他们得到,当孩子在成长过程中的需求长期不被满足,他们自然会觉得自己不被爱,形成内在的深度匮乏。
这种匮乏感,可能会影响孩子一生的幸福。
80后单身小白领丽丽在国企做行政,每个月旱涝保收七八千,房租都是父母付的, 可是一年到头都是月光族。
因为平时工作压力大,她总觉得要对自己好一点,于是就用购物的方式来弥补,结果每个月一买就失控,月月还账单。
后来,和她深入聊天才发现,很大原因在于,父母在她童年记忆里种下的木马程序,渐渐地内化为她的内在运行模式了。
小时候,她想要买什么,父母经常以“浪费”为理由拒绝。想得到的,大部分时候都得不到,她很听话懂事,父母不给买,也不闹,但内在的匮乏感却越积越深。
她心里一直有一个声音:将来一定要好好补偿自己。
终于等到自己工作可以赚钱了,积压在她心里的匮乏感全面爆发,她一定要弥补回童年的那些缺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