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不是产品之战,而是顾客心智之战。顾客心智中不存在企业,只有品牌。企业无法将整个组织装入人们的大脑,只能用代表企业的产品或服务的符号,而这些符号就是品牌。”
品牌的建立离不开宣传,但宣传不是把名声造大,更重要的是培养顾客意识,或者说是心智。70年代的香港,经济还没多大腾飞,奢侈品也没有那么受关注,但潘迪生先生敢代理Charles Jourdan,后面也证明逆势而为是可以出成绩的,这中间当然少不了潘先生对大家潜移默化的“洗脑”过程。据百度资料,在圣诞节时,他买下了一份很有影响力的报纸的8个版面,庆祝节日送上祝福的同时,不忘了为自己产品做广告,版面设计和文案已无从考究,但我猜肯定不是强势攻入眼球那种大logo大产品、王婆卖瓜式的叫好。
出其不意的宣传方式有时确实能引起大量关注,比起现代信息碎片化时代,潘先生的报纸广告在当时应该算是成功的,而代理的产品质量也没令人失望,靠宣传吸引来的人很好地享受到产品及服务,顺利转化的购买力让潘先生的生意更加红红火火。在今天,我们依然能看到眼前一亮的广告,但鸡肋的产品和糟糕的服务体验,导致顾客流失也屡见不鲜。很多时候人们认可一个品牌,是出于对其品质的信任,宝洁旗下海飞丝那么多年的广告都只提供一个诉求“去头屑”,可是用后评价并不高,去屑能力一般,当清扬也打着“去屑”的旗号进入市场时,消费者开始关注并使用,相比之下效果比海飞丝好,自然就对海飞丝失去信任,拥抱其他品牌。
如今进入产品定位时代,消费者不再主动寻找产品,而是逐步转变为拒绝太多不必要的选择。只记住各类商品中够用的几个代表性品牌,品牌最重要的功能,体现为“识别”作用,用来标明产品“类”的差异,从而方便消费者购买。发挥识别作用,是企业新发展的起点。让品类继续得以发展,而不是转入多元化延伸,否则容易错失企业的最佳成长机会。
“但是,并不是培养了品牌意识就无后顾之忧,已经树立了品牌的企业,产品定位错误,依然会扼杀市场份额,比如联想手机。”
不过我认为联想并不是有意培养出的品牌,而是在当时大环境下,PC势头强劲地进入千家万户,联想电脑是那只站在风口上的猪,顺时代召应产生了。包括后来拆分出来的神州,也没有大肆宣传就深入人心,因为电脑成为刚需,不用吆喝都大把人抢着要。至于联想出手机,跟格力出手机一样令人汗颜,没错,拥有技术和资金是可以快速进入市场,可惜名字没改好,宣传没做好,定位更糟糕,这盘棋也玩不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