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的妈妈最近特别头疼。尤其是下班面对小小拆了一地的玩具,更是焦头烂额。
小小今年四岁半,正好上幼儿园中班。小小妈妈看书上很多育儿专家说多动手,动脑不仅可以开发孩子的智力,更有利于孩子创造力的培养和发展。于是,小小妈妈给小小买了很多很多玩具。有益智玩具,积木玩具,拼图玩具,游戏玩具……
玩具刚买回来时,小小表现的很兴奋,玩的不亦乐乎。可没玩几天,小小就把玩具扔在了一边,有些玩具崭新的像从来没玩过一样。倒是爸爸陪她做的那些手工小玩偶,用雪糕棍做的笔筒,用汽水瓶盖做的风铃,用饮料瓶做的飞机等却让小小爱不释手。尤其是饮料瓶做的飞机,小小有事没事就拿在手里玩。
漂亮美观,价格昂贵的玩具孩子不喜欢,却偏偏爱那些废品做的玩具,小小妈妈心里五味陈杂,疑惑不解。
玩本就是孩子的天性。可为什么不同的玩具孩子却有着截然不同的态度呢?
很多家长都觉得给孩子买一些适合的玩具,不仅可以让孩子开心快乐,体会玩的乐趣。还可以让孩子在“玩”的过程中发展自己的各种能力。这是一举两得的好事。
玩具玩具,从字面来解读就是具体的玩耍工具。诚然每一件玩具都蕴藏着设计师的智慧开发者的结晶,但是很多家长都忽略了,所有高级或低级的玩具无不是由开发者设计出来的,它的每一个造型,每一个零件,都是事先设计好的程序,即使拿到孩子手里玩,也不过是在一个已经设计好的游戏规则里重复一系列机械的动作和流程。
初玩时,尚有新鲜感,知道流程了,懂得规则了,这个游戏也就没有最初的吸引力了。
而小小和爸爸做的玩具,在制作的过程中小小通过自己的想象,自己的设计,重新把它组装起来,她用自己的创造力赋予了这个玩具新的生命。
二
儿童其实具有天生的创造性。因为孩子的想象力是无穷的,只要把自己想象的东西付诸于行动,就能创造无限的可能。
小小妈妈说了这样一件事。
有一次她单位加班,做晚饭的任务就落在了小小奶奶的肩上。小小奶奶有白内障,视力不是很好。那天晚上小小奶奶做饭时错把味精当成了盐放进菜里,一盘美味的鱼香肉丝只好被倒掉了。大家坐在一起吃饭时小小奶奶很抱歉的说了这件事。小小听的很认真。
吃完饭大人们该看电视看电视,该洗漱洗漱,小小却跑到厨房去找出了调料盒。正像奶奶说的那样,调料盒有三个格子,辣椒,盐,味精。盐和味精挨在一起,它们都是白色,不仔细看真分不清哪个是盐哪个是味精。
小小拿出自己的书包,她有一包《熊出没》的贴画。小小撕下光头强的贴画,她说光头强最爱吃辣椒,辣椒红红的,所以给辣椒格子贴上光头强。她又撕下熊大的贴画贴在味精上,说熊大最喜欢吃东西,不管吃什么都觉得香香的,所以味精格子贴熊大。最后她撕下吉吉的贴画贴在盐格子上,小小说吉吉国王最喜欢跳在树上,它被咸到了就会跳起来,跳到树上去。
小小对奶奶说“有了它们,奶奶以后再也不会看错了!”
生活里孩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是没有限制的。而这种创造力不仅可以让孩子开动脑筋想办法,还可以让孩子感受到自己的存在和价值。
父母及时发现和保护孩子最原始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势必会更加助长孩子创造力和想象力的持续发展。让他一生都体会到创造的快乐。
父母作为孩子生命中的第一任老师,对孩子创造力的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三
爱因斯坦说:想象力和创造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创造力几乎概括了这个世界的一切,它推动技术的进步,它甚至是知识的源泉。
据教育进展国际评估组织对世界21个国家的调查显示,中国孩子的计算能力排名第一,而创造能力排名倒数第五,想象力排名倒数第一。
越来越多的家长意识到了创造力对孩子的重要性,开始有意识的去保护孩子最原始的创造性和想象力。但是仍有一部分家长对孩子创造力缺乏了解,在生活或学习中或多或少的干预阻扰孩子创造性的发展。
儿童的创造性来源于思维,《爱和自由》里张瑞雪老师指出:思维的过程是对思维对象的组织过程,这个组织及其结果构成“知识”。
那么这个思维的对象从哪里来的?从他由现实引起的记忆中来。记忆中的对象又从何而来?据研究,对儿童来说,直接从感觉知识中来。
蒙特梭利说:“引导孩子从感觉走向概念——从具体抽象、到概念之间的关系。”这个过程被她称为智力教育,也就是创造力教育。这完全是一种自我教育,它必须在不停的、自发性的活动中进行。
正如小小和爸爸一起做玩偶玩具,做这件事情完全是小小自发自愿的,在做的过程中,她的思维让她记忆起现实生活中见过的好玩的东西,然后她利用自己的想象力把原有的东西拆开,打乱,再重新组装起来,成为自己的作品。
这个作品是她从感觉走向概念的过程。把想象力付诸于现实,是独特的,与众不同的,独一无二的,不可复制的。
心理学界都有一个共识:个性跟创造力是画等号的。而真正有个性的人是指在思维上,在整个生存状态上跟别人不一样。
世界上为什么优秀的,杰出的人少,而平庸的,普通的人多呢?就是因为我们没有自己的思想和个性,我们随大众,随大流。
四
所有人都知道爱因斯坦,也都承认他有着超人的智力。甚至他的大脑头骨至今还被一些科学家们保存着研究。人们都想知道他的大脑结构是不是和普通人不同。但到目前为止,并没有人发现它和普通人有什么本质上的不同。
真正的差别究竟在哪儿呢?他的童年!了解过爱因斯坦的人都知道,爱因斯坦小时候并不活泼,三岁多还不会讲话,父母很担心他是哑巴,带他去给医生检查。周围的人们,老师说他是个怪胎,认为他弱智,没出息。爱因斯坦家的住房周围有花园,里面有各种各样的花。爱因斯坦经常一个人蹲在花园里看花开花落,看小蚂蚁如何从花丛爬过。他的母亲深情的说“他是沉静的,因为他在思索。等着吧,总有一天他会成为一名教授!”
现在的人们越来越能感受到爱因斯坦的伟大了。他的伟大几乎是无人超越的。但当时的人们并不懂得他的创造。事实上,他的独特在于他那独特的与常人不同的感觉。
第一次,他认为光电效应中的光的能量是一份一份的;第二次,他认为光的速度是有限的;第三次,他认为引起重量的质量和影响加速的质量是一样的。
所以,他提出了量子论,狭义论和广义论。
这一切,就是对事物的特别感觉能力和产生概念的能力,这就是创造力。这个能力来自儿童的内心,也恰恰是童年时期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是儿童自己形成的。
有创造力的孩子能够不为外界环境所干扰、限制,能够坚持按照自己的感觉和想法,专心致志运用更有效的方法取得成果。
而如果父母不给孩子展示自我的机会,无疑是将孩子最可贵的创新精神扼杀在萌芽状态,使孩子失去创造的机会,条件,信心,最终沦落为平庸普通,缺乏独立见解的人。
所以,让你的孩子天马行空,胆大的去想象去展示自我吧。未来的生活中,有创造力的孩子才是生活的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