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家过年系列之•红包
父母渐渐变老,儿女慢慢长大,逢年过节给他们发红包是应有的教养
父母渐渐变老,儿女慢慢长大,逢年过节给他们发红包,是作为亲人的我们应该有的教养。红包可以传递温暖,也可以让世俗遮住纯洁。
中国的人情世故复杂而玄妙,一个红包可以抚慰人心,也可以成为世态炎凉的佐证。
如果收红包只看中里面钞票的多少,只注重金钱的分量,那么红包就失去了传递感情的质朴意义。
红包代表恭喜,红包代表祝福,红包让人惊喜,红包有时也让人心生寒意。
过年了,满心欢喜唱着“恭喜发财,红包拿来”的小屁孩,基本不花红包里的钱,收红包只是感受收红包的喜庆;发红包的大人,对红包里装的钱自然也要做到心里有数,装多少才能表达自己的心意,又能让孩子们高兴,这是一门技术活。
过年发红包是个仪式,不能让红包缚住了人的手脚。
如果都在算经济账,为发红包收红包尽展愁眉,发红包就失去了意义。经济宽裕的,可以多塞一两张红票儿在红包里,经济不宽裕的,少装一点表示心意,甚至可以写一句祝福语、画一幅画,装进红包。
这就像喝茶,如果只希望喝进嘴里的都是茶香,那还不如让茶老板卖给你一包香精得了。
除了婚丧嫁娶和生日乔迁,中国人集中发红包的日子可能就在春节。
在每个人的童年记忆里,过年是最美好的日子。可能都知道要忌讳的缘故,过年的时候,小小孩们不管做再错的事,一般都不会挨打,所以小孩子们尽情地嬉闹,尽兴地玩耍。这时候如果再收到来自大人们的红包,那更是欢喜得不得了。所以,让孩子们的记忆里永远留下童年的美好,那就让他们大声唱起那句“恭喜发财,红包拿来”,让他们也像大人喝酒、打牌一样,理直气壮地向大人伸手要红包。
红包不是小孩子的专利,大人也应该得到红包。
脸朝黄土背朝天是土里刨食的父辈们的真实写照。他们渐渐年老,坚持下地劳动的身体也不一定健康。在他们的精神世界里,儿孙满堂是一种幸福,对家人无私奉献更是他们的坚守。但是,在家族之外,哪怕有一丝半毫的利益,他们也会与人争得面红耳赤。不能说他们自私狭隘,也不能说他们目光短浅。在农耕时代,一滴汗水不一定有一分收获,如果没有他们这样的“斤斤计较”,就没有我们今天的健康强大。
有多少人能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有多少人读得懂他们的劳碌奔忙?有多少人听见他们卑微的呼喊?在他们晚年生活里,有多少人能帮他们一生画上一个圆满的句话?
过年是老人们对子孙绕膝的期待,过年是老人们对后辈晚生的期望,过年是老人们见证自己传人健康成长的期许。他们愿意把一切都献给自己的后人,哪怕自己在春节过后节衣缩食辛苦耕耘。
一年365天,能和大家族团聚的日子只有零头不到,分分秒秒都应该珍惜。给老人发个红包,意义更比给小孩子发红包重要。老人一年老一年,活一天就少一天,等到他们忽然与这个世界告别,他们一定会想起你曾经发给他的红包。
一个红包,留住记忆;一份感情,留住青春;一分热爱,让老人笑口常开。不希望孩子们沾染了红包里面的铜臭,希望老人们不被红包伤了心胸,在外挣钱的各位“英雄”,不在拿红包时再三踌躇。
春节是很多在外的游子与家中老人一年一度的见面,回家成为中国式的感情聚汇。在这个特别的日子,诚挚地希望家家户户都团圆,男女老少都快乐开怀。
作者简介:冯俊龙,青年作家、文艺评论家,主要从事历史和军事题材作品创作,在《解放军报》《中国国防报》《同舟共进》《文史天地》等刊物发表作品多篇,作品多次被《新华文摘》《作家文摘》《中外文摘》等刊物转载,新华网、人民网、中国军网、中国作家网等多次转发其作品和评论,现任五块石头文化传播有限公司董事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