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得知21天蜕变写作课就快要结束了,有点鼻酸,有点留恋,有点不舍……
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分别是为了更好地相聚……我只能用这些话语来安慰自己。
还记得第一节课当听到要坚持写作二十来天时,我就在心里嘿嘿一笑:我别的本事没有,坚持力、执行力我还是很自信的,别说是二十天,几个月我都能坚持。
我承认有点高估自己了。一方面和大家一起写作与独自写作完全是两回事,因为这会变相地督促你要好好构思,不可草草了事应付;另一方面,感觉大家都太优秀了,自己只是其中毫不起眼的一粒沙而已,如果再不努力,会深深地埋在沙土中,永远没有迎风飘扬的机会。
回顾这十多天的学习,总结来说,之前的我就像是写作海洋里毫无目标,独自扑腾的小鱼,而现在,在写作的海洋之中,我不再孤独,不再孤军奋战,因为有引领我方向的雄鹰—怀左老师,有无私帮助我的海豚—大大、班长、助教,还有相互鼓励,彼此进步的鱼群—一起打卡的小伙伴们。
通过交流沟通,我收获很多,当然也明白了更多做不到位的地方。
1.读书
我会去读,我也爱好读,但好多书只是停留在我曾经读过,听别人说起内容会发出奥的一声,然后来一句:是这样的。真要让自己说出个一二三四五似乎不太可能。
2.素材积累
看到好的文章,眼前一亮的名言警句,我也会截图保存,去摘抄,去收藏,但也仅仅是这样,从来不会回过头来再次去品读,去运用,去发散。以至于别人写文章总能做到一语惊人,而我十句也只是在絮絮叨叨,寡淡无味。
3.文章修改
这一点其实我还是蛮有体会的,因为我比较怀旧,总会不经意地回看原来的文章、物品、照片之类的。每次品读原来的文章,总能有不一样的想法,不一样的感触,但我不会再刻意的去改文章。
听了怀左老师的课,才知道:好文章都是改出来的。
原来我多次与写出好文章的机会擦肩而过而不自知。
巴菲特曾经说过:“种一颗苹果树,最好的时间是十年前,其次是现在。”
我们为啥取名叫写作蜕变营呢?
因为对于我们每一个人来说,这不是结束,不是终点,而是重新开始,是起点。
从此刻起,告别之前写作的我,一切归零,从新出发,去追寻未来无限可能的我。
写作慢即是快
刚开始加入写作大家庭,每天早上起来第一件事就是听课,然后全天都在思考怎么完成作业任务,每次打卡都要求自己文章字数达到1000字以上。
刚开始一周还好,毕竟自己脑子里还装有东西。可随着时间的推移,工作任务也越来越重,加班到晚上10点成为常态,虽然还是早早地每天听完课,但一整天都被繁重的工作压榨得没有时间去思考,被工作的事情搞得很烦闷,也找不到合适的时间完全静不下心去写作。但我还是要求自己每天晚上12点之前、1000字以上打卡,明显力不从心还在“倔强坚持”,文章质量大幅下降。
太快了,长时间输出大于输入的状态,感觉脑子被掏空,写作开始变得机械、急躁,再也写不出带有自己情感,自己思考的文章;我很内疚,很自责,感觉无法面对每次认真点评文章,还总宽慰人心的楚楚助教;对不起无论多晚提交作业她都能够及时地点评指正的行为。
从今天开始,从此刻出发,我要保持写作的初心,放慢脚步,不再盲目追求篇幅、字数,而是要确保每一个输出字都有意义。
鲜活灵魂➕刻意练习
有那么一段时间,我虽然每天坚持更文,但都是从这个地方挪一些,那个地方凑一些,然后再简单地整合,匆忙地点击提交,已完成每天所谓的日更“任务”。
一个人想要走得远,就要有一个鲜活的灵魂;要想一直保持鲜活的灵魂,就必须保持输入;但只保持输入还不够,必须要把输入的内容反复拿出来去推敲、去吸收,把它们融入我的血液之中,随时给大脑供应干货。
短时期写作需要天赋,长远写作需要鲜活的灵魂➕刻意练习。
从此刻起,我不仅要去读书,而且要会读书,读好书,以保持鲜活的灵魂,再加上刻意练习,输出属于自己特有的文章。
我要做到让每一位读者在读我的作品的时候就像是在和我的灵魂对话,我相信我能做到!
努力让写作成为终身伴侣
通过在写作蜕变营学习的日子里,我不仅一次思考人为什么去写作,相信每一个人都有不同的答案。
短期的写作无外乎为了赚钱,升职加薪;中期的写作为了打造自己的品牌,为了提高自己的影响力;长期的写作想要通过深度学习、思考从而转变思维方式,以自己独特的视角去定义生活,定义世界。
著名哲学家、思想学家苏格拉底曾经说过:“当许多人在一条路上徘徊不前时,他们不得不让开一条大路,让那珍惜时间的人赶到他们前面去。”
其实要做到坚持写几个月,容易;坚持写1—2年,也可以做到;如果能坚持写5年以上,就很少了,你能坚持去做,就能挤到写作道路的前列。
著名哲学家卢梭说过:“我认为努力学习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是美好的事”。
我不仅要做长期写作之人,我还要做到生命不息,写作不止,我要做终身写作的践行者。
我相信我会在余生写作的道路上遇到更多优秀的灵魂,同样会遇到更好的自己。
且挨过三冬又四夏,暂受些此痛苦,雪尽后再看梅花!
已学习两周又四天,和之前挥挥手,蜕变后重新出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