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打开新建的word文档,眼神聚焦屏幕中心的空白处。思绪犹如深渊下面有千万只手,每一只都要抓起你而跃然纸上。我闭上双眼,在一片黑暗的脑海里划过一道闪电,一个形象具体生动的场景跃然显现。大脑传导的信息通过神经系统,由大臂到小臂最后在指尖敲击的键盘,黑色的方块字就一行一行地侵蚀白色的区域。我不会画画,却经常幻想着自己面对空白文档,手中调配着颜料,脑海中变换万千,只等精神汇集一处,下笔的那一刻。
眼睛看到的,耳朵听到的,甚至是鼻子闻到嘴巴尝到的。每个人每天都会获取大量信息,这些信息能量最终汇聚在心底,内心对这其中绝大多数都漠不关心,但也总有那么一小部分,我们的心里对其产生了看法,需要表达某种看法。于是乎,高谈阔论或是窃窃私语,人们最直接的表达方法就是:我觉得,这个事儿是这样的…。话说的多了才发现,很多事情不是三言两语就能表述清楚的。语言的修饰与逻辑关系的推演,使得我们需要一个更大的空间来存储。这样,面对新建的白色word文档,脑海中无数个闪动的画面逐一呈现。这是一场自己与自己的思维辨识,经过深刻挖掘后的思想与即兴发言明显不在一个层面上,更为清晰的逻辑关系与更加贴切的修辞语言作为文字的方式保存。即便很多时候我们离不开临场发挥,这种经常写作留下来的思维方式也会促进演讲水平的提高。
人,是情感动物,感情是需要宣泄口。地铁上的公益广告经常说抑郁症患者需要多沟通交流。写作的过程首先就是要跟自己沟通,心情明朗时就写一首欢快的小诗,抑郁消沉时文字里自然会流露出淡淡忧伤。有些时候,我会呆呆地望着屏幕上密密麻麻的字,而一个新字也敲不出来,我需要不断思索,尽量回忆或者想象某一个场景,大千世界的风花雪月尽收眼底,张开双臂身上的每一根汗毛与外界不断地交换,持续不断的积累能量,才能继续输出文字。继而成文以后,无论效果如何,无论读者褒贬,作者都将是忠实的第一读者,更为重要的是:完成了一次自己与自己在灵魂深处的握手。
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每个人的精神世界也是独一无二的。福克纳说他的工作就是从人的精神原料中创造出一些从前不曾有过的东西。虽然一般人写文章不可能成为作家,更不可能与诺贝尔有一点点关系,但是我们每一个人都拥有自己独特的精神视角,五彩缤纷的现实世界通过创造、加工,以文字展现的精神之花每一朵都风格迥异。如果可以做到逻辑脉络清晰,语言通顺流畅,内容警示而赋有寓意,那么这份独一无二的精神视角将会转变成最有意义的精神价值。
我们的祖先,早在几百年前就有了知行合一的哲学观念。构筑的精神世界离不开现实世界提供的原料,闭门造车也绝不会成就经典。福克纳的小说场景绝大多数都在那个他生活过的19世纪的美国农村,相传曹操也是一边打仗,一边大肆挥墨,只是很多时候由于军务太忙而来不及整理,导致许多宝贵的思想没能流传至今。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读书的过程就是兼听百家学习的过程,行进的路程就是喜闻乐见、归纳思考的过程。只有真正做到知行合一,才能发出苏东坡的由衷感慨“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故莫能知;而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
我曾经这样描述自己:跑步第一,读书第二,写作第三。当身体里所有力气被跑步拿走时,思维却非常的活跃,天马行空任逍遥。而不久,就像天空被吹散的白云,消失也是非常迅速,往往是面红耳赤加呼吸彼伏的我面对空白文档,脑中一片茫然。阅读经典的过程恰恰与这相反,掩书长思,万马奔腾的思流纵横交错,或欢喜、或悲伤、或惋惜、或迷茫不知去向…如果说跑步是放空自己,使之心怀若谷的同时又精神满满,那么读书就像装好了一车货物,我在车上缓缓而行。两者兼备,于是我打开了新建的word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