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讲堂留影332

2025-4-1 三百三十二课

古文经典交流学习群 郭老师

郭志强,1996年毕业于河南大学历史系 ,中学高级教师,曾任《中学政史地》编辑部主任。


13.16 叶公问政,子曰:“近者说,远者来。”


语音整理

这一章虽然短,但是很重要,因为它反映了孔子一贯的治国主张,那就是实行仁政。

在《季氏篇》里,我们讲过孔子一贯就主张“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意思就是要用文德教化施于自己的臣民,那么臣民自然就会喜悦,仁道的名声就会传播到远方。所以,“远者”就羡慕而过来归顺。

孔老师的意思在这里非常明确,一个国家治理的好不好,不在于统治者你自身怎么说,衡量的一个标准非常客观、非常准确的就是“近悦远来”,这是儒家对一个好国家的一个评价指标。“近悦”,就是本国人幸福指数高,老百姓很开心;“远来”,那就是国外的人都想举家搬迁过来。

法家在《韩非子》里对类似的观点也有记载,“叶公子高问政于仲尼,仲尼曰:‘政在悦近而来远。’”

墨家对这个事情也有所记载,只是稍有不同。《墨子》里是这样说的,“叶公子高问政于仲尼曰:‘善为政者若之何?’仲尼对曰:‘善为政者,远者近之,而旧者新之。’”“远者近之”,和本章“近悦远来”的意思是一样的。不过呢,后面又多了一个“旧者新之”。“旧者新之”就是讲教化,不仅让他们来,而且还要让他们焕然一新。这就和《大学》里的“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是一个意思。

我们先来看一看叶公这个人。一说这个名字就让我们想起来成语“叶公好龙”。实际上叶公这个人确实存在,芈姓,沈尹氏,名诸梁,字子高。他是春秋时期楚国的公卿大夫,是楚庄王的曾孙。因为他的食邑在叶,就是今天河南的叶县,所以历史上称叶公。叶县在春秋的中晚期属于楚国,楚国的国君称王,楚国的大县的长官称公,小县的长官称尹。所以,叶公不是一个人的名字,而是指春秋时期叶县的县长。

叶县在当时,土地面积和人口都比较多,和一个中等国家差不多。叶公又是王室成员,又以贤者而著称。所以孔子对他的要求,和对国君的要求并没有什么不同。甚至,比对鲁国正卿季康子的要求都高。所谓“近者悦、远者来”,就是建议叶公要实行王道,实行仁政。而对季康子的要求还停留在“子帅以正,孰敢不正”这样的一个水平上,两者之间的差异还是比较明显的。

实际上,孔老师对叶公说“近者悦、远者来”是有所指的。根据《史记•孔子世家》的记载,齐景公去世以后的第二年,也就是公元前489年,孔子自陈至蔡,与叶公见了一面,叶公就向孔老师请教为政之道。由于当时蔡国连续发生内乱,民心涣散,叶公就把蔡国的一些民众迁移到楚国进行安置,并且建立了一个新邑由自己管辖。而蔡国是华夏故国,民众长途跋涉,迁徙到一个新的地方,民心难以恢复。孔子就建议叶公要尊重中原地区的文化习俗,努力安抚民心,顺从民意,于是就概括出这六个字“近者悦、远者来”。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