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位朋友曾说:“孩子的脆弱,有时候是被父母想象出来的。”
他邻居家的小孩,小时候身体一直不大好,经常生病、发烧。
家里人对这个孩子爱护有加,什么重活累活都不让孩子干,学校有什么活动,也以孩子虚弱为由拒绝参加。
父母对孩子的身体健康充满各种焦虑和担心,经常跑医院,但是去医院也没能检查出什么大问题。
孩子受家人的影响,对任何活动都没有信心,他将体能运动视为“火堆”,总是自然地缩回手。
“身体虚弱”就像一句诅咒,存在于孩子生活的方方面面。
有时候,父母的过度担忧对孩子是一种负面的心理暗示,对孩子没有正面的影响和帮助,反而强化了孩子对你所担心的事情的印象。
心理学上有名的“墨菲定律”提到:你越是担心某件事,那么它就更有可能发生。
人们常说的“怕什么,来什么”,就是这个定律的简单诠释。
记得一位老师曾经提到过,他们幼儿园里有个小姑娘特别挑食,园里的午餐,没几个菜是她乐意吃的。
老师每次想哄孩子吃一点青菜,小姑娘都一脸天真地说:“老师,我不喜欢吃这些!”
后来老师发现,孩子的妈妈经常强调孩子挑食这个问题。
接送孩子的时候,她常一脸担忧地说:“我家宝宝嘴挑吧?不吃胡萝卜,不吃洋葱,蔬菜只吃叶子……哎呀,可把我急坏了”
因为妈妈过度担心孩子在学校挑食,渐渐地,这种担心变成了在“暗示”孩子挑食。
挑食的毛病,就这样被强化出来了,父母的担心也在不知不觉中被应验。
类似的事情在生活中非常常见:
考试前,你反复强调:“不能粗心!”考试完,孩子还是会犯低级错误;
看见正在倒水的孩子,你警告道:“不要把水搞泼了”,过一会,水就泼了;
上学前叮嘱孩子:“不要忘记你的作业”,到了学校,他就发现作业没有带。
父母的过度担心,似乎总在提醒即将发生的坏事,而这些担忧慢慢会越会占据孩子的思想,影响他的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