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时代缺的不是完美的人,缺的是从心里给出的真心、正义、无畏和同情。
——《无问西东》
当朋友圈一遍又一遍被《无问西东》的经典台词刷屏时,偶然间被这句话吸引。真心、正义、无畏、同情,这四个词不足以成为考量一个人的标准,但却是这个时代的人最需要修炼的几点品行。
之前很流行一句话,“好看的皮囊千篇一律,有趣的灵魂百里挑一。”何为有趣?是内外兼修、性格开朗还是人情练达?就像“一百个读者有一百个哈姆雷特”一般,不同的人对“有趣”的定义也不尽相同。
前几天和朋友聊到一万小时定律,即所谓的“在任何领域想达到世界级水平都需要起码10000小时的训练”。当时我们两人在图书馆安静的一角,认真写着“2018年一万小时定律技能修炼计划表”,忽然间她抬起头很认真地问我:“你说,一万小时定律在哪个领域是完全失效的?”
“这个……”被她的认真感染了,我放下手中的笔,郑重地合上笔记本,望向窗外思考起这个问题。
窗外来来往往的路人,行色匆匆。
咦!我好像有了答案。
“人际交往!”转过望向窗外的眼睛,我看着她的眼睛说道。“人是一种很奇特的物种,同时人际交往是一门很神奇的学问。你也知道,人心之卑微、欲望之庸俗,永远不会因为时代的更迭和主流意识的轮换而有所削减。所以,你要问一万小时定律在哪个领域完全失效,我的答案是:人际交往。”
正如 @坦克小姐 所说:“对于某些人,只能脸上笑嘻嘻,心里MMP。”都说戏如人生逢场作戏,每个人都在不同场合面对不同的人扮演着不同的角色,你是扮演黑脸关公还是白脸曹操,很大程度上都取决于交往的对象。
@爱学习 也实力吐槽到:“掏心掏肺对过一个人,结果发现被欺骗被利用整整两年。发现她欺软怕硬并且你就是软,发现一个人可以自私自利并且没良心,天蝎座的我记仇本上写满她的名字,并且从真心姐妹变成撕逼路人。”
这大概也算是一种成长体验了吧,人都有两面性而我们也早晚会接触到熟悉的人的另一面,就像现在生活着的我们必须面对死亡一般。硬币的两面,握到手里细细品味,都是成长。
2017年底,朋友圈掀起了一阵“回忆18岁”的浪潮,除了感怀逝去的青春,更多的是纪念18岁时懵懵懂懂,但又无比纯真的爱情和友情。因为长大了的我们,随着阅历的丰富,也更体会到社交的真实残酷。
一个人所谓的成长,大抵就是三观不断被刷新乃至颠覆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常识”一点点被确立,思维方式不断深化,视角不断被拓宽。而所谓的发现生活乃至生命的本质,也无非就是从生活和生命的琐屑日常中,跳脱出来,再理性思考其“为什么”的过程。
“跟你说,气死我了。”某天深夜收到朋友的微信,“怎么了?”看到信息后立马回复了一句。
“我真觉得交朋友要擦亮眼睛,因为你不知道她是否会在背后捅你一刀。我之前提到关系还不错的那个舍友,没想到她在老师面前很有礼貌,完全一副优秀学生的样子,但在干部团面前简直换了一个人。她自己在社团工作中没有搞清楚状况出了错误,为了找台阶下,趾高气扬地批评指责另一个无辜的干部。这还不算什么,她还在背后把其他舍友的坏话都说尽了,面前却能假装什么事都没有。”
“大一时候的她不是这样的,”末了,她又发过来这么一句话,“为什么她能变成这样?”
初入大学时,我们小心翼翼地维持着每份关系,用和善的眼光看待每个人,对人际也没有太多的防御机制。可是,久而久之,随着每个人经历不同,所处环境不同,倒也无法苛责所有人能始终心怀善念,有始有终。
终于我们知道了人心苟测,也学会了天地之间,时光无涯,万物自在,各正性命。
留言里有这么一句话让我眼前一亮,面对人际关系的复杂,@Cindy&李芳说:“我就是自己最好的保护伞。”看到这条留言时,我想生活中的Cindy肯定也是个积极的乐观派吧,一个独一无二的个体,在吵吵嚷嚷的社会,不愿与世纷争,而只愿砥砺前行。
对待人际交往,我们无法控制别人,但还好能做到坚守自己的初心。并不是所有人都值得你珍惜,而对待他人的所作所为,也倒没有必要站在道德制高点去指责批判。
《欢乐颂》里的安迪有这么一句金句:“我们心里可以有不同的见解,但是没有权利对别人扔石头。没有人是完美的,对方有罪,你又何尝无辜,与其站在道德制高点去苛责别人,不如先要求自己。”
是的,没有人是完美的,用接纳代替吐槽苛责。当你在背后吐槽他人的时候,或许他们也在背后吐槽你的种种。
不完美的世界,更不会有完美的人,而学会接纳不完美也是一种修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