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还是在过年的时候,在博库淘来的梁晓声这本《总有一种柔软,让人生坚定从容》,直到今天下午,做完了家里的卫生,实在不想继续整理实录了,就去书柜里拿出来,闲闲地读。
似乎有一段时间没读闲书了,这种感觉很慵懒也很幸福。
读这些文字,很动容,为梁晓声的童年。
02
梁晓声说,关于父亲,我写下的忠实的文字,为一个由农民成为工人阶级者“树碑立传”,也为一个儿子保存将来献给儿子的记忆……
每个人的小时候,父亲都是一种特别的记忆。
在梁晓声的心中,父亲绝对权威,因为靠出卖体力供其吃穿,所以,梁晓声把父亲当恩人,同时,也惧怕父亲。
父亲板脸时,一家子都忐忑不安,像对大风暴到来有感应的鸟儿。
梁晓声的父亲是个刚强的山东汉子,从不抱怨生活,从不叹气,但却时常发脾气。在梁晓声看来,他倒是希望父亲抱怨,因为抱怨了,也许就不会再发脾气了。因为父亲的发脾气,梁晓声的童年有着难忘的记忆。
一个惯于欺负梁晓声的大孩子,用碎玻璃在他刚穿到身上的新衣服背后划了两道口子,父亲不容分说,狠狠地打了一记耳光。梁晓声没哭,没哭不是因为没感到委屈,而是不敢。就这样憋着,三天没说话,在拥挤着七口人的不足十六平米的空间内,生活不会因为四个孩子中的一个三天没说话而变得异常。全家人没有谁注意到他三天没说一句话。
第四天,在学校,在课堂,老师点名,要他站起来读课文,那是一篇他早就读熟了的课文,可梁晓声站起来后,许久未开口。老师急了,同学们急了,因为教室的最后一排坐着七个外校听课的老师。
“你怎么了,为什么不开口读?”老师生气了,脸都气红了。
梁晓声哇的大哭起来。
从此变成了一个“结巴嗑子”……
这样的口吃,直到上中学以后,才矫正过来。
后来,梁晓声说,他就变成了一个慢言慢语的人。因为这样的慢言慢语,有人把他看得很“成熟”,有人把他看得“胸有城府”。
但在据理力争的时候,往往又变成了一个“结巴嗑子”。
一六年在北京,见到了梁晓声这个人,听了他的讲座,那时也曾在心理感慨过他的没有激情,原来他的素朴,慢悠悠的表达来源于这样的影响。
03
关于“出息”,父亲有着独到的理解。
一天吃饭的时候,梁晓声喝光了一碗苞谷面粥,端着碗还想去盛,转眼瞥见父亲在瞪着,就胆怯了,犹犹豫豫地站在粥盆旁,不敢再盛了。
没想到父亲却说,盛呀,再吃一碗。
梁晓声分不清父亲的话,只盛了半碗。
父亲说,盛满!接着用筷子指着两个弟弟,异常严肃地说:你们都要能吃,能吃才能长力气,你们眼下都是靠着我的力气吃饭,将来,你们都是要靠自己的力气吃饭的。
说这话时,梁晓声第一次感到父亲脸上呈现出一种真实的慈祥,一种由衷的喜悦,一种殷切的期望,一种欣慰,一种光彩,一种别样的爱。
梁晓声说,这是第一次体验到父亲的爱,后来市场被这次高贵的体验而深深感动着。
从那一天起,饭量就增大了。邻居们常说,老梁家的孩子,一个个都象小狼崽子似的,窝窝头,苞谷面,咸菜疙瘩,一顿顿吃得那么欢,多馋人。
这样的回忆矗立在心中,不仅为了标记过去,更是为了标记未来。
04
父亲老了之后,梁晓声及朋友同事作为知识分子得到了父亲由衷的崇敬。他以自己的力量为来家的客人沏茶、点烟、做饭。
一次梁晓声送走客人后,对父亲说:爸爸,你不必对客人过分恭敬,过分周到,用不着太客气。
没想到父亲立即讷讷地问:我……过分了吗?
一如小时候的父与子。
不久,梁晓声收到朋友的信,信中说:昨天我到你家找你,你不在,我和你的老父亲交谈了两个多小时。他真是一位好父亲,好老人。但我感到,他太寂寞了。他对我说,连和你交谈几句话的机会都没有。你真的那么忙吗?……
读到这里时,我不禁掩卷闭目,脑海中浮现起自己的样子来,作为儿女,我们又给了多少时间给老人?
还不是同样惭愧。
童年是每个人成长的黑匣子,每一个孩子的血管里都流着父亲的血液,言行中潜藏着父亲的秉性。
就像梁思成的父亲之于梁思成,牛汉的父亲之于牛汉,余华的父亲之于余华,梁晓声的父亲之于梁晓声。
而我的一切不也是得益于父亲的血脉相传么?!
孩提时代,每一个父亲都是一座山,长大之后,每一个父亲都变成一棵沧桑的树……
这中间的过程,惟有珍惜了。
今天,陪着孩子们一起在一中考试,看一群孩子围坐在一起吃饭,是一道风景,那一刻,对即将毕业的他们有一丝不舍。
中午休息时,忍不住抱了抱郑玥,这个孩子竟然五个选择题没有誊抄到答题纸上。
君师傅今天去领奖了,场面太震撼,为自己在这个团队里而感到无上荣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