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在不喜欢夏天,似乎还没到,就已经闻到身上的咸恶和思想铜臭的味道.五月考验人的意志,它强加于你脑袋的迟钝,不愿思考,像黑色的粘液将我裹住,一旦触碰就再也甩不掉.
昨天一天都在和严歌苓的<陆犯焉识>打交道,吃饭想着,睡觉想着,连上厕所都在想。晓晴扛不住我的死缠烂打,宝贝到手。我是很感谢有这样一个室友的,虽然也会有冲突与辩论,但大多数的情景是她给我灌输国外文化与中国历史,我给她讲述文学与新闻见解。所谓的陪伴是远远比不上思想契合更能交心的。我们谈论的“社会”“人民”“历史”,一旦没有说满谈好,导致错误价值观,就像小孩儿穿大人鞋子,脚没顶到头,就随时有倒地的危险.蒋方舟在新书《我承认我不曾历经沧桑》中说道:“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大家谈论的内容不再是当下,而更多的是拼凑各种道听途说的消息,传递对风雨欲来的预测与恐惧”,还好作为一个成年人拥有判断的能力,我们所说的宏大词汇是俗事的乐趣,但涉及也是一种进步。
忘记是哪个电影或电视剧的场景了,父亲被改造期间院里放电影,是他女儿主演的,申请去看然后借机逃跑了。这是我对这个场景的全部记忆,原来是出自《陆犯焉识》。严歌苓的作品有点昏沉,时代背景也好,故事情节也好,将性与欲望表达的淋漓尽致,可是这么不纯净的文字我们却能从中又咋么出一股清新的味道。都说文字比影片要真实,的确如此,放着一段残忍又让人作呕的场景,总是扭头,不忍直视,但文字,自己似乎还要多读几遍,慢慢的在心里开出作呕的花儿:有个走运的人在工地边缘捡到了狼吃剩的兔子头,脑壳里的脑浆还半满,这就用得上那些从来不修剪的小指甲了,用它将半凝固的兔脑一点点挑出,合着甲缝里的泥垢填进嘴里,吃的精细优雅.
张艺谋似乎很喜欢这种味道,先前是喜欢拍先锋文学的作品,现在又爱上了严歌苓,<金陵>与<归来>是那么一回事.不过一个是商业大片,一个是回归老谋子的本来.就算存在精华部分被广电删减的风险也选择拍文革题材,这不就是回归初衷吗?要不是学新闻要与政治打交道,我是很不愿意触碰这一点的。但生活在被它覆盖的环境下,是怎么也逃不出这一张网的。愿意谈及民国,建国后的野史就和文革怎么也分不开了,现代文学史离不开,毛概理论课更离不开,统统被硬塞进脑中。每每看毛泽东纪录片,前一秒还被毛爷爷的错误恨得牙痒痒,后一秒就为他老去的身躯而难过,再伟大的人也脱离不了时间的摧毁。这段历史似乎想被淡化和掩盖,这才是最大的悲哀。毛主席过去讲文化大革命要三七分,七好在哪里.直到现在还有人纠结讨论文革对错的问题,实在可笑,文革没有一点好处,百倍灾难,灭绝人伦!当严歌苓手持《陆犯焉识》与张艺谋《归来》,残酷的岁月与冰冷的现实在每个人的心上狠狠地抽了一下,世态炎凉,命运多舛,还好温情与爱情还在.
好多人看完影片后认为<归来>是<初恋五十次>的老年版.女主都失忆,男主陪在身边不离不弃.可是当政治与人生相撞,身不由己,<初恋>更多的是喜剧,<归来>似乎被悲剧贯穿.就算最后焉识已成为女儿丹玉离不开的伴儿,每天早晨天刚亮她就会在阳台上等他,焉识也是风雨无阻的按时到来,但过去大半辈子,才开始享受父爱,幸福又悲哀.虽然有过两段情史,但只有温婉坚韧的冯婉喻才能拉回花花公子陆焉识的爱.因为陆焉识是孤独的,当他在国外逍遥自由的时候,他还不知道他是孤独的,抛开学识,抛去家境,真实的他,精神匮乏的他只有婉喻懂.现实如此匪夷所思,生活在其中的我们,最大的挑战是无法用常规之法使别人相信我们真实的生活,这是孤独的症结所在.所以有婉喻知他是多么的难得可贵!
其实换个角度想想也蛮有趣,这么偶像剧的故事不知道会被张艺谋拍成什么样,巩俐,陈道明这些老戏骨彪戏总是让人期待!
2014年5月18日星期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