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国家发展规划的科学性与前瞻性,离不开学者群体的真知灼见。陆铭教授在《大国大城》中展现的学术勇气与人文情怀,以及近年来持续为民生发展发声的坚守,恰恰印证了:高质量的发展规划,需要更多秉持“以人为本、实事求是、科学严谨”态度的专家学者,立足国情、遵循规律,为国家发展注入思想力量。这本书不仅是城镇化理论的经典之作,更成为学者参与国家治理、传递民生温度的生动范本。
一、科学严谨为基:解码城镇化的本质规律
《大国大城》最鲜明的特质,是用严谨的学术逻辑打破认知误区。陆铭并未迎合“大城市扩容会加剧失衡”的流行偏见,而是基于空间经济学理论与全球数据对比,提出“集聚中走向平衡”的核心命题——人口向大城市集聚是经济规律使然,规模效应能降低交易成本、催生专业分工,最终实现人均GDP与生活质量的趋同,而非简单的区域经济总量均衡。这种结论并非主观臆断,而是建立在对城市层级体系、要素流动机制的深度解构之上:通过实证研究发现,户籍制度对劳动力流动的约束,导致我国城市规模分布偏离帕累托最优,而打破这一壁垒,才能让城市体系更符合资源配置效率原则。
这种科学严谨的态度,贯穿于陆铭近年的研究与呼吁中。针对农村宅基地闲置率可能高于18.1%的现实问题,他并非简单提出“放开交易”的激进主张,而是基于实地调研提出“实践先行,政策指导,法律兜底”的改革路径,建议按村庄资源禀赋分类规划,通过出租、入股、点状供地等多元方式盘活闲置土地。面对国人周均工时48.5小时的超长劳动现状,他结合消费经济理论指出,“无闲暇则无消费”,超长工时既损害劳动者健康,更制约服务行业增长潜力,进而提出优化假期、严格控制工时、足额支付加班费的具体建议。这种“用数据说话、用理论支撑、用实践校准”的研究方法,正是科学精神的鲜活体现。
二、以人为本为魂:坚守民生导向的学术立场
《大国大城》的字里行间,始终贯穿着“人是发展的核心”的价值坚守。陆铭批判户籍制度将公共服务与身份绑定的弊端,为千万农民工“身在城市、心无归属”的困境发声,呼吁剥离户籍与福利的关联,让外来人口平等享受教育、医疗、住房保障。他强调“城市的希望在于穷人有希望”,这种对弱势群体的深切关注,让学术研究超越了纯粹的效率考量,兼具了社会公平的温度。
近年来,陆铭的呼吁始终聚焦民生痛点,将“以人为本”落到具体议题。在户籍改革上,他直指积分落户的学历门槛弊端,主张“按常住人口配置公共服务”,让长期在城市就业的低技能劳动者也能获得落户通道;在城乡融合领域,他坚持保障进城农民的宅基地、土地承包权,反对“以退出权益为落户条件”,确保改革不损害农民利益;在劳动者权益方面,他呼吁延长假期、推行灵活休假,本质是为了让人们在工作与生活间找到平衡,让发展成果真正惠及个体。这种“从民生中来,到民生中去”的研究导向,让学术建议始终贴近国情、贴合民意。
三、规划呼应为证:理论与实践的良性互动
十五五规划中关于城镇化的部署,与陆铭的学术主张形成了深刻的时代呼应,印证了“符合规律、贴合国情”的真知灼见对政策制定的积极意义。在人口流动领域,规划推行“常住地登记户口与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机制”,推动居住证与身份证功能衔接,与陆铭“剥离户籍与公共服务绑定”的核心观点高度契合,虽保留超大城市差异化落户政策,但“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方向,正是对人口要素自由流动规律的尊重。
在区域发展与土地改革方面,规划聚焦“城市群一体化与都市圈同城化”,构建多层级空间体系,也于《大国大城》“集聚中求平衡”的理念相符;探索“城乡统一建设用地市场”“盘活农村闲置土地”的改革举措,呼应了陆铭破解土地资源错配的呼吁,虽未明确建设用地指标跨省流转,但“城乡要素双向流动”的方向契合发展规律。在民生保障领域,规划推进城市更新、优化住房供给、完善社会保障,与陆铭“以公共服务扩容破解城市病”的思路不谋而合;而对劳动者权益的重视,也与他关于工时改革、假期优化的呼吁形成政策呼应,彰显了规划对民生需求的精准回应。
这种呼应并非简单的理论照搬,而是政策对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遵循,是学者理性建言与国家治理智慧的良性互动。陆铭的研究提供了“是什么、为什么”的规律解读与“怎么办”的路径参考,而规划则结合发展阶段作出了“因地制宜、循序渐进”的务实选择,这种“学术启智、政策落地”的互动模式,正是国家规划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所在。
四、学者担当为镜:国家发展需要的精神底色
《大国大城》和其后作«向心城市»,以及后续的持续发声,彰显了当代学者应有的精神底色——既要有“实事求是”的学术操守,也要有“以民为本”的人文情怀,更要有“为国建言”的责任担当。陆铭的研究始终立足国家发展大局,从全国统一大市场构建、国内大循环畅通的战略高度思考城镇化问题,但从未脱离个体命运的微观视角;他敢于挑战既有利益格局与认知偏见,却始终以数据为依据、以规律为准则,避免情绪化表达与激进主张。
国家发展规划的制定,正需要更多这样的学者:既能沉潜学术、洞察规律,用科学严谨的研究破解发展难题;又能心系民生、扎根现实,让学术建议带着泥土气息与人文温度;更能立足国情、着眼长远,提出既具前瞻性又具可行性的解决方案。在复杂的发展阶段,这样的学者是连接理论与实践的桥梁,是破解改革难题的智囊,更是让发展规划始终沿着“以人民为中心”方向前进的重要支撑。
《大国大城》的价值,不仅在于重构了城镇化的理论认知,更在于为学者参与国家治理树立了典范。当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秉持“以人为本、实事求是、科学严谨”的态度,将学术追求与国家需求、民生期盼紧密结合,就能为国家发展规划注入源源不断的智慧与力量,让每一项政策都更符合规律、更贴近民心,让大国发展之路走得更稳、更实、更有温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