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女儿松子生活在澳洲,上小学之前说中文,一上小学就不肯再讲中文了。因此,对我来说,她五岁之前的这些童言稚语尤其珍贵。因为从小就生活在双语环境里,她对中文语汇的掌握有独道的创新思维。虽然用词常犯小错,却都反映出孩子特有的思考、总结和认知世界的单纯。
场景一:多功能妈妈
女儿松子极喜欢朋友家的小狗妞妞。某日,松子极认真地说:“妈妈,你给我生只小狗吧,就生只妞妞。”
(还行,至少咱娃儿知道这事应该找女的,而不去找她爸。)
几天后,松子又说:“妈妈,爸爸那天说他快累死了。要是爸爸累死了,你能不能再多生几个爸爸出来啊?”
(得!不光生小狗,还得生爸爸,我这妈妈功能够齐全的!)。
我惟恐自己教育失职,赶紧耐心解释一番:爸爸是奶奶生的,爸爸的妈妈是奶奶。
又过了几天,松子还是想多要几个爸爸,这次知道不该找妈妈了:“叫老太太再生几个爸爸吧。”
(为啥把奶奶说成老太太?我想起,早上讲故事时,我说过老太太就是老奶奶的意思,哈,活学活用啦!)
场景二:直言不讳
某日,我洗完澡正穿衣服,牙牙学语的松子边指边说:“这是妈妈的肚皮。”
面对虚心学习的女儿,我满意地回答:“对了!”
松子接着来了一句:“吓死人了!”
(我哭!还不是生了你给毁的。)
场景三:对中文的理解
某日,本命年的我穿了双红袜子,袜子底下还画了个小人,写着“踩小人”,我读给松子听。松子立马抱起我的脚,往她自己头上踩,还说着:“踩我,踩我。”
(在她的中文理解里,小人就是“小的人”,那不就是小孩嘛。)
某晚,我们从图书馆回家,到了该拐进家的路口,老公没意识到,还一个劲儿往前开,只听松子惊叫道:“咦?怎么掉后面啦?” 我赶紧看看是什么掉后面啦?可车窗是关着的啊?老公这时才反应过来,原来是家掉后面啦。这语言运用的也算形象。我赶紧教她:这叫“开过头啦"。
场景四:不循规蹈矩
英语习惯里,别人对你说“我爱你”,你也应该回说“我爱你”。这些都是做父母应该教会孩子的。
某日,我对松子说:“I love you.” 见松子没有回应,就启发她:“这个时候你应该说什么呀?” 松子想想,小声说:“谢谢。” (小家伙被我礼貌教育得条件反射了嘛。)我纠正她:应该说我也爱你。之后,我再练习,她就能正确回答了。
又一日,松子刷牙,正兴奋地享受着新买的电动牙刷。松子爹屁颠颠地贴上一张大脸,一脸巴结地对松子说:“I love you.” 没想到松子秒回:“I love my toothbrush!”(“我爱我的牙刷。”)松子爹灰溜溜地走了。
场景五:造词方法
爸爸换衣服,松子盯着看,然后总结道:“胳膊有头发。” 松子爹以为掉头发了,低头在胳膊上找,没有啊。突然意识到:哈哈,原来是——腋毛。
类似的创意命名法不止一次。有一次画画,松子指着刚画出来的眼睫毛说:“胡子。” (她的逻辑是:在脸上开的洞洞,旁边的毛毛,就是胡子。)
还有对比造词法。有一次突然馋面条了,老公不在家,我只好赶鸭子上架,折腾出了一顿鸡蛋青菜面。松子一边往小嘴里扒拉着,一边表扬:“嗯,妈妈,你煮得不错!” 嘴一咧我乐开了花。松子则加油添醋地继续巴结:“爸爸煮得错!” (哈哈,对,说他错他就错。)
也有通感造词法。有天早上天还没亮,我扭开台灯想看会儿书。灯骤一亮,松子眯着眼说:“灯好象很晒啊。”
场景六:精神世界的营养
我做的养脾胃的神粥,因为放的东西太杂,越来越不受女儿欢迎。我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要吃,有营养。” 有一天,松子想看巧虎DVD,我不让。松子也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说道:“要看,巧虎也有营养。”
(虽然是盗用我的原创,但用得很有深意啊,看幼教DVD确实有点营养呢。)
场景七:不能吃亏喽
某日,我和老公看连续剧《石头剪刀布》,边看边讨论剧情。
——老公说:“噢,她去医院验孕了。”
——松子接话:“我也要!”(这是她最近的口头禅,生怕吃亏。)
——老公说:“你也要啊?那得等20年后。”
——松子不同意:“不,5年!”(讨价还价,无师自通。)
——老公说:“哇,那么厉害啊!”
——松子摇摇头道:“不厉害。”(还挺谦虚。)
最后附两张松子的照片结束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