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一名教师,也是一名母亲,在传达知识的同时,更注重孩子心理的成长。最近也看了很多关于孩子教育的文章,发现大部分家长的教育理念不利于孩子的成长。
一、面对失败,严厉指责
对于成长中的孩子,“失败”是常事,让孩子尽早体验挫折并不是坏,因为真实世界不会一帆风顺,抗挫折能力强的内心更强大。但是,面对孩子的“失败”,许多家长的第一反应是:真笨,看别人家的跟你一样大都可以……往往这个时候的孩子都是低着头,不敢说话,看到这样的孩子我心疼,也心酸,其实,孩子不是笨,他们也需要爸妈的鼓励,一步一步来,慢慢的进步,也许你一句不当真的话,孩子可以记很久很久。
孩子被说笨的时候,作为父母应该第一时间站出来帮助孩子树立自信心,引导孩子用正确的眼光看待自己,让孩子明白每个人的不同,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独特性,不要为了别人的评价而活,过程比结果重要!
二、排名比进步更重要
孩子一旦上学,必然面临排名的问题。尽管现在的教育已经很大程度的减少这样的情况出现,但实际上大家会不自觉的产生学习、身高、特长上的对比。一旦孩子“排名”靠后,家长们就开始焦躁不安了。每个人都在强调“第一名”的重要性,却忽视了孩子成长过程中的情感变化。有些孩子即使得了“第二名”,也会被家长说“如果你不粗心,你完全可以得第一名!”,忽视的是孩子的成就感,增加的是孩子的挫败感。有的家长不考虑孩子的进步,只重视他的排名,长此以往,孩子的自信心被打击,忽视他的努力,孩子会形成“自我否定”的惯性,无论面对哪种事物,他的第一反应都是:反正努力没什么用,就这样吧。自我的放弃,比任何人的打击都可怕。
父母在这个时候应该做的是肯定他,鼓励他,让孩子明白你看到了他的努力和改变,这样,才可以激励孩子的进步。
三、交给学校我就放心了
最可怕的观念就是,孩子送到学校就万事大吉了!“这孩子在家都不听说,就老师能管住他,他就听老师的。”这话听了无数次,最大的感受是无奈。要知道,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肩上的责任比教师要大的多。有很多习惯都是孩子学龄前已经养成的,学校老师能做的很有限,更重要的是在学校孩子在老师的管理下还可以做的比较好,但是周末两天,就打回原形了,这就是典型的“5+2=0”的效果。
因此,家长应该正视孩子出现的问题,扪心自问自己做家长是否合格,再去审视孩子的成长。父母不需持证上岗,是一件细思极恐的事实,未来在孩子身上,孩子是父母的缩影,一切教育都要基于正确的家庭教育上。
作为教师,我希望家长能更尽责。
作为父母,我理应为孩子更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