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多老师总是喜欢让学生背诵很多的好词好句,学生也觉得在一篇文章时,好语段写进去不少了。想着应该得个高分。其结果往往得不高分。若作文分个一二三等的话,充其量给个二等分数段里的分。原因是什么?
好词好句堆积了好多,反倒不是一篇好文章。我认为,好词句堆彻的文章倒成了"四不像"的文章。所谓"四不像",是世界珍稀动物,属于鹿科。因为它头脸像马、角像鹿、蹄像牛、尾像驴,因此得名"四不像"。这文章看起来不像散文、不像小说、不像说明文,也不像记叙文;也或许记叙文的开头、散文的写法、小说的结构,又多用说明的表达方式;也或许……这样就构成了文章的"四不像"。
好词句的堆积,反倒没有了自己的观点,看法。看到一篇文章我们在读时,总是只把文字当文字读当成读书的目的,而不是在读文字时从中获得的意趣。试想,我们在读文章时,从中获得新的观点由读这段文字而引发的联想才是我们写作的源泉。
读书贵在有新得,我们在写作时贵在有触发。今天看了《文心》中夏丐尊写给乐华的关于读书和写作之前的关系中阐述的观点很有同感。本人也想说说自己的观点,学生读书,要宽泛的读,要读中悟要及时记下自己的灵感。只有有自己的触发并把他通过笔端留下来文章才会有新意。
学生在读书的年龄就得多读书,读好书。在读中触发,把触发的内容作为书写的材料方能写出好的文章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