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二十四节气之一
青团,碧青油绿,糯韧绵软,甘甜细腻,清香爽口,
从色彩到口感都有着春天的气味,
是清明时节流行于江浙沪一带的时令食品。
春色虽美却易逝,枝头春意能几时,青团如同春色一样,是专属于春天的符号,
过了清明便难再寻觅,不免让人心存牵挂,然而春色虽易逝,春味却可留。
把春天的甘甜吃进嘴里,
把世间的柔软揉进心里!
青团是江南地区一带的传统特色小吃,
现在店里做青团,有的采用浆麦草,有的采用青艾汁,也有用其他绿叶蔬菜汁和糯米粉捣制再以豆沙为馅而成。
青团作为祭祀的功能日益淡化,而更多被人用当作春游小吃。
青团是一种用草头汁做成的绿色糕团,
其做法是先将嫩艾、小棘姆草等放入大锅,加入石灰蒸烂,漂去石灰水,揉入糯米粉中,
将豆沙馅、芝麻馅等馅料包入,做成一个个如小孩子拳头大小的绿色的团子。
吃青团主要是流行于江浙一带的清明节节日食品。
寒食节即为清明节
每逢寒食节,人们便不生火做饭,只吃冷食。冷食是事先做好无需加热的食品。
在北方,老百姓喜欢吃枣饼、年糕等;在南方,则多为青团和糯米糖藕。
枣饼我们都熟,今天着重说说青团。
青团是用清明前后才有的一种艾草的汁拌进面粉里,再包裹进豆沙馅儿。
不甜不腻,带有清淡却悠长的青草香气。
那种味道,怎么形容呢,真是春天的味道。
绿绿的松软的皮儿,不甜不腻,有一点儿黏,却不粘牙齿,那滋味简直让人不要太爽!
抹茶配青团——不枉人间走一回
抹茶起源于中国隋唐,将春天的茶叶的嫩叶,用蒸汽杀青后,做成团茶保存,食用前放在火上再次烘焙干燥,用天然石磨碾磨成粉末。
“碧云引风吹不断,白花浮光凝碗面”
就是唐代诗人卢仝对抹茶的赞美之词。
抹茶是一种亮绿色的茶粉,可惜在明朝中后期逐渐消亡,但这门艺术被日本传承并发展起来。
由于点茶非常繁琐,并且花费钱财,所以日本点茶的人不是非常之多。
但是把抹茶用于食品,却是日本人经常干的事情。
现代抹茶采用新工艺、新设备加工成天然蒸青绿茶超细微粉体,比古代末茶颗粒更细,溶解性和渗透性更好。
日本是世界人均寿命最长的国家之一,可能与他们广泛饮茶、食茶和用茶不无关系。
青团寒食不宜消化
从天气变化来说,清明前一般会再来最后一次冷空气并且会有雨,寒食会略冷,吃点甜食会觉得暖和些。
长江南北的寒食食材主要是糯米和面食,因为其糖分含量高,可为身体提供较高的热量。
青团食俗主要来自寒食节,这从网上就可搜罗到各种说法。
青团的主要食材是糯米,这与老北京“寒食十三绝”之一的驴打滚、豌豆黄原料其实差不多,但做出来的却是南北两种文化差异。
“驴打滚”听名字就粗狂,“豌豆黄”联想到的就像黄土高原。
而提到“青团”这名字,眼前仿佛就是江南小镇上,桃红柳绿清溪曲巷的拐角处的一个小食摊上那一颗颗碧绿的青团子。
青团虽可冷食,但对于脾胃稍弱的人来说,蒸热后再吃,更易消化和吸收。
清茶一杯祛心火
清明食俗都与“青”有关。寒食吃青团、清明吃青螺,喝则是明前清茶。
青在五色中又是肝木之色,而清明节气正值木旺之时,少量食用青团可资肝木之阳气生发。
木旺则生火,心火若旺,则易急躁发怒。
所以,清明应节饮食中的茶正是克制心火的良药。
百姓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以柴为火,以米为粮,油盐酱醋茶为五味则是调和五脏之药,茶的作用就是祛心火。
五行生克看起来似乎很玄,其实,若对中国传统的哲学常识五行、五色、五味、五音、五方、五脏、五德等概念有基本的了解,
自己就很容易从日常生活中做出起码的饮食起居判断,这都是先哲几千年观察总结后以朴素的语言方式所概括的经验传授。
明人许次纾的《茶疏》中道:“清明谷雨,摘茶之候也。清明太早,立夏太迟,谷雨前后,其时适中。
若肯再迟一二日期,待其气力完足,香烈尤倍,易于收藏。”明前茶香嫩但不耐泡,雨前茶香浓但有苦涩。
从农残的角度说,明前茶污染少,虫害少,品饮更安全些,所以又有“明前茶贵如金”的说法。